《指月錄》有一段話,記載著白居易白樂天參鳥巢禪師的對話,錄是這樣記載的:
入山謁問曰:禪師住處甚危險,師曰:太守危險尤甚。白曰:弟子位鎮江山,何險之有。
師曰:薪火相交識性不停,得非險乎。又問:如何是佛法大意。師曰:諸惡莫作,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就,能不能超越他人,看似努力就是,而根本上又如何?
在《歎異鈔》第十三段,記載著親鸞聖人對唯圓坊的對白,講的就是業和我們的行:
故聖人曰:須知造惡小如兔毛羊毛端上微塵,無非宿業所使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有人就親鸞聖人的事情來請教蓮如上人:「聖人為什麼這麼做呢?」
蓮如上人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不管是什麼原因,雖然不知道,但是謹遵聖人之言。」
想想我們,在我們九歲的時候,我們在做甚麼,我們想的是甚麼,我們又能做甚麼?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在蓮如上人所住的南殿,兼緣拿著存覺上人的著作,請教幾個不確定的地方。
蓮如上人回答他說:「上人的著作,要保持原樣,這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。」
保持原作者的著作,保持原樣,這是一種尊重,是對原作者著作的尊敬與尊重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蓮如上人說,「以佛法為主,以世事為客。」
從佛法上,世間事隨緣盡分。
雖然說我們是業報身,我們是無奈的隨業流轉,我們要出離此三界牢籠,無有是處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法敬坊說了一件事:有一次,幾個人聚在一起交談,有一個人突然要離席,
蓮如上人便問他說:「是有什麼事嗎?」
對方回答:「有一個緊要的約會。」說完便離開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在世間生活中,要擠出時間來聞法,而不是要等到有空閒了,才要來聞法。
(蓮如上人說),佛法沒有明天。〈淨土和讚〉(31)曰:
たとひ大千世界に みてらん火をもすぎゆきて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動輒在同朋的面前展現法喜,這是想得到好名聲。
內有信心,自然獨住法喜中。
釋尊在《梵網經》講,釋尊八千次往返於此娑婆世界,為救度眾生,出離於生死苦海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你想要自力念佛,佛就依第二十願,在你臨命終時,現身其前,慈悲加佑,令你心不亂。
這是玄奘法師的譯本,行人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利益,思惟名號功德利益,
一日、二日,乃至七日,繫念不亂,以此故,佛於其人臨命終時,與聖眾等現其前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佛陀說,會有謗有信。如果只有信者,而無謗者,那麼會懷疑佛說的話是否可靠。
但因為實有謗者,所以信者必定往生。
*《嘆異鈔》第12章,親鸞上人云︰「佛說,『有眾生信此法,也有眾生謗此法。』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我們可能會覺得,對凡夫來說,臨終獲救比較容易,因為《大經》上說「難中之難」*。
凡夫要信心發起幾乎是不可能的,然而,信心已經由佛智令其易得。所以說:
「往生一大事,非凡夫可計度。」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我們看《無量壽經》講述阿彌陀佛為成就度眾生,經上說五劫思維,如何發度生之願。
這發願之前,還要請求世自在王如來為其講演,讓其觀看十方世界之佛土,清淨穢惡。
讓法藏比丘在觀察十方世界淨土,國土清境等,以為其如何發願救度眾生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有句話說:「鑽之彌堅,仰之彌高。」愈鑽研之,愈覺堅實;愈信本願,愈覺殊勝。
信心發起時,愈深深感恩讚嘆本願,而且會愈加歡喜。
*《論語.子罕篇》: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要好好親近同朋和善知識,《往生禮讚》*曰,『不親近同朋善知識,是雜修之過失。』
與惡人為友,不管自己再如何守身,惡事也可能偶一為之。
所以不管如何,都要結交佛教徒的朋友。」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蓮如上人臥病在床時,說到了自己的事:「我一生的職志,唯是振興佛法。
我能夠讓這個法門今日這般興盛,是我們所有人的慶喜。
然而,這完全是由於佛對這位僧侶的冥加,才能有這樣的結果!」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要敬守國守法令,內心深處要有佛法。道德,也就是仁義,也要好好遵守。」
蓮如上人說。
我們得蒙佛恩的救度,在感謝佛恩之外,也應當讓佛的願力廣為流傳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把衣服等東西視為自己的財物,所以踩踏弄髒自己的衣服也沒關係,這實在令人悲嘆。
事實上,每一樣東西都是親鸞聖人所惠賜的。
聽說蓮如上人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時,會恭敬慚愧地用手把衣服拉起來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言語和行為,兩者表現出來的會一致。要改變內心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要小心觀照自己的念頭。」
所謂「言行一致」,一個人的言行,都是由內心的需求,由內而外向外表達的行為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蓮如上人說:「對佛或神太習慣之後,原本應該敬慎用手來做的事,
就可能變得怠慢而用腳來做。對如來、親鸞聖人或善知識也是這樣,你和他們愈熟悉,
就可能愈隨便。所以,和他們愈來愈熟悉後,就更要有尊仰之心。」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即使只是聽到一言一句,人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佛法,
所以要將自己的領解說出來,和同朋法談。
凡夫人,很自然的就是會用第六意識,每一件事情一接收到,就會先經意識去分別。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