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使只是聽到一言一句,人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佛法,
所以要將自己的領解說出來,和同朋法談。
凡夫人,很自然的就是會用第六意識,每一件事情一接收到,就會先經意識去分別。
不要以為修行人就不會,都一樣,自己必須要認知此點,這樣的話,就不會自認為是。
佛教僧團有六和敬:身和同住,口和無睜,意和同悅,戒和同修,見和同解,利和同均。
目的在於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下,在平等的基礎下,能共同修行,共同求知而進步。
所以要先身和同住,在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之下,所以沒有貴賤,如此才能共同生活一起。
因為沒有高低貴賤,所以就可以利益均等,在這之下,達到身口意及戒都能達於相和,
或說相合之情況下,求得見的同解,因為沒有所謂的權威,可以互紓幾見,求同一知見。
但是這有一個前提,必須要依止一門的佛教經典,如天台就是《法華經》等。
淨土教所依者為三經一論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《佛說無量壽經》、《佛說無量壽觀經》,
以及一論《往生論》或全名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為指導。
而解讀此三經一論,詳述淨土門的綱格,被尊為淨土門的根本聖典者「教行信證文類」。
其他的歷代祖師解釋淨土教的著述,如《往生論註》、《安樂集》及《觀經四帖疏》等。
對一位想要進入淨土法門者,有機會應當要去研讀,或是去聽聞先進、獲信者講解。
不管是研讀或者是聽聞,要認知,你自己的見解,有可能和經典、講述者所說不同。
不應該固執己見,要常常和同修、朋友法談,所以學習要同伴非常重要,可互相砥礪。
《四十二章經》有這樣一段話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
百丈懷海禪師說:寧作心師,不師於心。又說:了義教中,不為人天師,不師於法。
汝意,就是你的意識心,和下面百丈禪師所說的師心同意,以自己的意識心為導。
蓮如上人特別講,我們在聽聞的教法,就算只有一言一句,我們多會用自己的意識心,
去解讀所聽聞的,研讀經文還有聖教也相同,這是很危險的事,有時候會自我為是。
要自己清楚,不應當是這樣來體解聖教的,《四十二章經》講,證得阿羅漢道才可以。
我們都是凡夫人,應當認知自己,我們對任何事情,聽進、讀進,都會用意識心去解讀。
所以同樣一句話,可能聽進去後,各自的解讀都會不同,更別說,有時候連聽都有所誤。
所以說,同修們時時相聚,共同討論所聽的法,是非常重要的,不可以輕忽,自以為是。
要知道,我們所聽聞的是出世的唯一之法,不可以有絲毫的誤解,這是我們後生一大事。
要知道,我們沉淪於五道,已經有多少的時劫,有多就沒有得幸聞法,不可以錯過。
如果因為一時的輕忽,誤解了佛意,又不能和同修法談,也就沒有機緣改正自己,
那麼你有可能錯失佛對你的救度,這一錯失,可能就會是多生多劫的輪迴之苦,應知!
有可能你的認知是對的,但是和大家法談,也可以把你這對的、正確的知見改正大家。
這善導和尚所說:自信教人信,難中轉更難,大悲傳普化,真成報佛恩。
你的知見正確,就是自己能夠入信,把這入信的正知見,傳達給其他人,這是報佛恩。
同修的法談,可以把不同、有誤的知見修正,使大家都能夠成就佛的知見,而得入信。
這是對自己對其他人,都是正確而應當、可行的方法,應當要勉勵自己去作勇敢發言。
把自己所聽聞的法,對所聽聞的法的認知,勇敢、如實的說出來,和大家共同討論,
這樣的話,大家可以在互相討論之中,可以對法有更深的體解,如果沒有共識,
可以向善知識,向以竟獲信的先達請益,這是對自己的負責,對後生一大事負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