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6・言念佛三昧者,
報佛彌陀之大悲願行,本來入於在迷眾生之心想中,而不知;
今信知,是從佛來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也。
願行皆從佛體來成就,故言:拜之手、稱之口、信之心,皆是他力也。
上來如實修行與不如實修行對明,以下釋成念佛三昧((46)-(58))
中有二段,初直釋成((46));後「故」之下者舉文而述((47)-(58))
今於其初釋成他力念佛也。
文之意者:
彌陀大悲之願行,滿入眾生之心想中;
眾生雖不知,而先於機成就機法一體,眾生今信知此他力能成之義。
已信知往生之願行圓滿於眾生故,示眾生之心行皆是他力也,
大悲之願行入眾生心想中者:
以眾生之往生為先而成自正覺之謂,即示他力能成也。
言眾生雖不知於佛方已成機法一體之正覺者是示此意,
而不可誤會成正覺之時,於眾生心中早已成滿願行。
拜之手者身業禮拜,稱之口者口業稱名,信之心者意業憶念是也。
法體成就之願行者:
即為眾生之往生故,信此一念之時,機法一體之名號即願行之全分成為眾生之所有。
而其相續露現之三業起行,豈為眾生自己構作而加之物者乎,故言皆是他力也。
此處之三業起行皆是他力之言,為次下彼此三業機法一體之伏筆也。
(以下有幾篇法然聖人的《念佛法語》我們可以細心嚼讀:
『我門徒不可喜好義理,不可喜好理論。
稱名之行者,應成一文不識,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。
吾身既是愚癡卑賤,則不可妄論其他法門也。
若成學者骨,則失念佛矣!』
詳解釋尊之意及宗師言行,我們可以知道,但信佛語奉行道德則已足。
佛經義語深,非我等凡夫人所能理解,如果要進一步詳加深入了解。
有可能用盡一生之精神力量,而只能消其少分,而失其全面。
如瞎子摸象,但知其一,不知其全體,而以偏蓋全,全失其義。
又如以手指月,但巡手指,便可見月,如以手為月,不但亡月,亦失其見。
故聖人勉勵其行人,寧願做一個一字不識的白丁,而能信行而往生。
不願成為一位人人尊崇的學者,而亡失往生之路。
願自身雖是愚癡卑賤,而知往生大業,以往生大事為重之行者。
成為一位大學問家,骨氣硬挺,不知自己非佛力不能度,有失念佛之德。
故法然聖人語:我若再受人身,願受大愚癡之身,以成勤行念佛之人。
有人以此語對照後來人,以為讚岐的莊松同行,很符合此語。
『但知「眾生稱念必得往生」,則自然具足三心(信心)。』
眾生稱念必得往生,這是佛所說的話,裡面全含佛的大願力。
佛的願力是要救度眾生出離苦海,故將信、願、行三心納於佛號裡。
眾生稱佛名時已完全領納了佛所賜的三心,成佛之全德。
『雖不知一向專修之理,亦不知彌陀本願之由;
唯思「稱念必生」,是自然具足三心也。』
思,稱念必生,已具足佛之三心,故必得往生。
『雖知三心,不念佛無益;縱雖不知三心,若一向念佛者,則具足三心,必生極樂。』
知道三心叫什麼,而不知念佛,有如說食,縱使講遍天下美食,也無法讓肚子飽。
要求願往生,不只是要了解三心之義,更要能行,念佛者為其行。
念佛者,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已具足三心,當知念佛必生極樂。
『言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者,不可思有別事,知是救度我之語也。
心思阿彌陀佛之救度,口稱南無阿彌陀佛,名三心具足之名號也。』
南無阿彌陀佛六字,為阿彌陀佛要救度我等的信息,是我應信之言語。
故心思佛要救度我,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,則定蒙佛救度,已具足三心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