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敬坊說了一件事:有一次,幾個人聚在一起交談,有一個人突然要離席,
蓮如上人便問他說:「是有什麼事嗎?」
對方回答:「有一個緊要的約會。」說完便離開。
事後,又問他說是什麼事,為何匆匆離開。
那個人回答:「我跟一個人約好了要法談,所以才急急離開。」
上人說道,與法有關的事,就要像那個人那樣的慎重對待。
前面講的是還沒有獲信時,這一段講的是已經信心成就者,前一是對自己,後者對人。
善導和尚所說:自信教人信,難中轉更難;大悲傳普化,真成報佛恩。
未獲信者,他的生活重心多半在如何營生,有了錢財要如何享用,如何享受人生。
對於未獲信者,要引導他們,認知後生一大事,重視後生一大事,然後知所用心,
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不是只有我們這些信外輕毛,連佛菩薩都自認是難事。
好不容易自己已經獲信,當然是感佛恩,所謂佛恩難報還思報,有機會的話一定要。
從自信成就後,轉為教人信,那麼艱苦的掙扎,才讓自己得已信入,那是多麼難的事。
有多難?以最近的,佛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,十劫以來佛就在招喚著我了。
又如何?我還是沉淪於此五道之中,說想出離,但是又無力出離,又不肯聽話聽佛願力。
其實這時間太長了,不只是十劫,因為阿彌陀佛是久遠實成之佛,發願要救度我們,
這是久遠劫的事了,而我們一直在佛的願力要救度之下,不願信佛願力,不願承佛救度。
所以這自信有多難,好不容易信了,這教人信一樣難,聞自己的路程就知道,要堅持。
拿一段禪宗祖師的對話,未開悟前心境如何?答:如商考妣。開悟後?答:如商考妣。
我們為入信之前,如果不知道他力又想出離,求出無道,當然是如商考妣。
但是有了他力的依護,我們全心全力的信,我們就已經往生成就,就不用如商考妣。
教、引導他人入信,只要讓他能夠領納他力信心則可,只要用心,不用矯情而如商考妣。
這是淨土教他力法門殊勝之處,但是我們要當阿彌陀佛的手腳,一有機緣就要把握。
所以這位同行,雖然因緣殊勝,有機緣得蒙蓮如上人之座下,但是和其他人的法談,
他還是十分把握,放下了與同行的交談,不放棄和其他人的約會法談,教人信阿!
得蒙佛的救度,雖然說佛不求回報,我們也真的無力於回報,但是能夠教他人信入,
這是千載難逢的機緣,豈可輕易放過,我已蒙佛的救度,上人的法語,可以再次請教。
但是好不容易,可以有一位可以帶領,可以讓他來接受佛的願力,無論如何都不可放棄。
我們要清楚的知道,任何一個我們接觸的,可以讓他得到佛的救度,都是佛願力所為。
我們充其量,可以說是佛的助手,佛的代理人,佛的棋子,我是因此而感到光榮。
所以蓮如上人、法敬坊所講述的那位同行,他應該知道,也發自內心感到光榮而做。
一切都是佛的安排,我們只是、應當忠實的誠懇的做,以身弘法,實實地地的信。
阿彌陀佛的安排,使我們有機緣,得遇機緣成熟的後進,我們當然是要用心去提攜。
正如曇鸞和上所說:同一念佛無別道故,遠通夫之法界內,皆為兄弟也。
信心的獲得有先後,先獲得者先往生,後獲得者後往生,然而既得往生後皆得成佛也。
所以有機緣者,每一位都是非常珍貴,都應當用心去培植,所以蓮如上人說應當如此。
不是我們能力高,應當如此認知,是佛的願力,是佛的願力所運作,我們只是幸運,
我們榮幸的蒙受佛的眷顧,所以應當珍惜此榮幸,得以為佛的助手,帶領我們的弟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