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你想要自力念佛,佛就依第二十願,在你臨命終時,現身其前,慈悲加佑,令你心不亂。

這是玄奘法師的譯本,行人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利益,思惟名號功德利益,

一日、二日,乃至七日,繫念不亂,以此故,佛於其人臨命終時,與聖眾等現其前。

佛與聖眾來到念佛人之前,當然是依願,依第二十願: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直諸徳本,

至心迴向,欲生我國,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

所以不是一定要念佛成定,不是要行人修念佛,以念佛之力,成就禪定,達到一心不亂。

對於一心不亂這個問題,一心不亂這是定、禪定功夫,應該是阿彌陀佛選捨的項目。

但是這一段話出現於羅師的譯本,所以可信度很高,但是羅師是魏晉南北朝時的人。

南北朝到唐代,一方面是戰亂,更重要的是,出現了三武一宗滅佛,佛教的大事。

三武指:北魏太武帝,北周武帝和唐武宗,再加上五代十國的周世宗,故稱之。

羅師的《阿彌陀經》經過這段時間的破壞,經典流失,經典內容有所失真也屬正常。

但是有先賢有鑑於此,在隋代有陳仁稜者,將經文刻於石碑上,安置於襄陽龍興寺。

後代人稱之為襄陽石經,王龍舒先生也記載推崇之,而此石經上有一段話在一心不亂後:

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

這段經文是現在流通的經文中所少的,正好解釋,一心不亂,不是定,是一心一意持名。

又對經文中所指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,加以解釋,就是稱名即是。

淨土法門不是修定,要修定就直接講禪就好,釋尊為什麼要現尊特身來講佛的願力。

是因為釋尊深知眾生無力於修行,也就是眾生無法憑自力的修行,而能出離三界。

為了解除眾生之難處,拯救眾生於苦難,佛要發願,要修行成就度度眾生之願力與眾生。

所以這裡所說的「一心不亂」就是唐譯本所說的「繫念不亂」,就是念念想著佛名號。

如果是要堅持說,經上說「一心不亂」,就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不然的話不成就。

那就照經文走,依照經文所說,就是念到一心不亂,你不可以說,一心不亂難就成片吧。

所謂「離經一字便成魔說」,你解讀佛經語,不是以你自己的見解,你認為眾生無力,

這一心不亂,自己這麼用功都達不成,我是全職的出家眾,我做不到,那在家人更不行。

是這樣沒錯,眾生是無力,這不用你來講,佛在成就此願之前就已經知悉,完全顧慮到。

所以為了讓念佛人,完成他念佛求得一心不亂,這樣他才得以往生的信念,現其前,

與聖眾等現其人前,慈悲加佑,完成他的一心不亂,唐譯說令心不亂,以便讓他想往生。

這是自力行人,因為他認為臨終時要一心不亂,要佛現前來救度,這樣他即可以往生。

以佛的願力,佛希望眾生都得以即得往生,所以只要你願意,所以《阿彌陀經》說:

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
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彼國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

雖說有人依此經,信當念佛至一心不亂,而把無相的他力,轉念成有相的自力,可悲!

但是前面這一段經文,應當仔細參祥,認真思惟,已發願則已往生,等而下之。

認真思惟,您是否曾經發過願,相要依佛願而往生極樂淨土,如果是的話你是否信得及。

如果信得及佛經語,那恭喜您,您是那已往生者,已經身在娑婆,而事實上已經往生。

您若已經往生,那麼到了您在此娑婆的業報身報盡,就是回歸極樂之同時,還要佛來接?

已往生,就是已經生在極樂淨土者,不管您現在生活在此娑婆穢土,快樂自在與否。

這娑婆世界,您的所有的業報將不會再牽扯著您, 因為佛願力全部承擔故,接受嗎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