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初言諸師解者。

上言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者,是舉諸師所解九品義故。

今牒標言諸師解耳。

言諸師者,別指淨影,何故別指,凡有三由:

一解今經者,淨影為初故。(傳記可見)

二於今經文其釋特詳故。

三判品位甚高,無過彼釋義故。

且如經說上上品人生後益言聞位即悟無生法忍。

彼疏解曰,當品正是第六地位,何以得知,謂,第七地名無生忍,

然當品人到彼即悟七地無生,以果推因,定是六地。

其判品位甚高如是,斯解特違今經所為。(但為常沒苦機)

今釋立破本為此事,故別指淨影師耳。

問:爾者,何不直指其名耶。

答:表尊敬禮故,兼破餘師故,故言諸師不指名耳。

先舉上輩三人。

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。何故得知。

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。

取仁王經五忍位次以釋今經上三品位。

疏釋五忍位次猶略,今依彼師義章詳之。

(所說的彼師,因尊敬故不提其名,乃是淨影師。)

第一伏忍,親解人法二空真理伏諸煩惱,故名伏忍。

 章十二云:言伏忍者,就能為名,始習親解能伏煩惱,故名伏忍。

 此伏忍中,即有三品,下是十住,中是十行,上是十向。

 章十二云:是伏有三,下有習種。(章第九云,習種性者,亦名十主住。)

  中在性種(章九又云,性種亦名十行。)

  上在解行。(章九又云,解行之位名有四別,一名解行。二名發心。三名回向。

  四名道種。)

第二信忍,信謂證信,由前伏忍觀而觀慧轉深親證信真如故,名為信忍。

 章十二云:從前伏後觀心轉深分證法性,於所證法證信清淨,故名信忍。

 同卷又云:信有三品,下在初地。中有二地。上在三地。

第三順忍,順趣義,由前信忍更發勝慧,趣順上地(七地已上)所證無生故名順忍。

 章十二云:依前信已修勝慧趣順無生,以能上順故名順忍。

 又云:順有三品,下在四地。中在五地。上在六地。

四無生忍,真如常住不生不滅,名為無生。(就所證境立名)

智能安住無生名忍。(約能證智名忍)

前順忍猶淺,無生忍極深。

章十二云:理寂不起稱曰無生,慧安此理名無生忍。

同卷又云:此無生忍即有三品,下在七地,始習無生。中在八地,成就無生。

 上在九地,無生忍滿。

五寂滅忍,此有二品,下在十地,上在如來。非今所要故不述耳。

言上上者,是四地至七地等者,彼疏文云四地已上,通取四五六地菩薩,別取六地。

(今言七地至下當辨)

意謂,上上者,通則四五六,別當六地。何故得知(徵問)

經說,上上至彼即悟無生法忍,所謂無生是七地位。

以彼土果(七地無生)權此土因,則當四五六地順忍,順忍無生次第必矣。

然其四五地多時得無生,第六地人生已即得,經說即悟,故知別指六地。

疏正文云,四地已上說為上上,生彼即得無生忍故。

無生七地。(印本寫脫七字)理實於中亦有多時得無生者,經言即得,就勝為言。

問:彼疏取七地為彼土所得果,今文何屬現生位耶。

答:舊有三解:

  一取現生第六地滿以云七地。(傳通記云,欲取六地滿故,云至七地。)

  二為顯彼判位彌高。謂,彼疏本判釋韋提現生所得忍為七地無生。

   到彼當證八地無生準彼推此,上上品中應有現生七地人,

   故取七地屬現生位,以顯彼判品位彌高。(楷定後解全同此義)

  三今此文因果竝舉,言四地者,現生因位,且舉四地攝五六地,

   言七地者,生後果位。謂,從四五六地去者,生彼至第七地,故因果竝舉。

   云四地至七(楷初解云,或可。今文因果竝舉,了鈔同之。)

取捨任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