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指月錄》有一段話,記載著白居易白樂天參鳥巢禪師的對話,錄是這樣記載的:

入山謁問曰:禪師住處甚危險,師曰:太守危險尤甚。白曰:弟子位鎮江山,何險之有。

師曰:薪火相交識性不停,得非險乎。又問:如何是佛法大意。師曰:諸惡莫作,

眾善奉行。白曰: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。師曰:三歲孩兒雖道得,八十老人行不得。

每個人都想進步,都想要得到高位,所以坐在高位子的人,如果不能再向上就要下來。

這個下來,如果是你自己下來還好,如果是被逼下來,有時候就是大禍臨頭,不好。

所謂:上台靠機運,下台靠智慧。你有那個機運,你才有夠格上那個台,這是業緣。

但是你的福報盡了,也就是你該下台的時候,要怎麼下台才能夠優雅而不自傷要智慧。

所以禪師要說「太守危險尤甚」,比起他住在樹上,白居易在官場上,明爭暗鬥太危險。

又,大多數的人,說得做不得,看看歷代的貪官,作奸犯科者,那一個不是讀書人。

讀聖賢書,教導讀書人要如何做人,但是在利益當頭下,都選擇利益,昧著良心。

如果一任自己的心、識心去運作,就算你是在修行,也用了心在修行,還會是無用的。

又講一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巖得道後雲遊天下的故事,這是出在《指月錄》上的:

得延命術後,嘗遊廬山歸宗書樓於,於壁上書寫一詩,曰:

一日清閒自在身,六神和合報平安;丹田有寶休尋道,對境無心莫問禪。

未幾道經黃龍山,覩紫雲成蓋,疑有異人,乃入謁。值龍擊鼓陞堂,龍見意必呂公也。

欲誘而進厲聲曰:座旁有竊法者,呂毅然出問: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鐺內煮山川,

且道此意如何?龍指曰:者守屍鬼。呂曰: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。龍曰:饒經八萬劫,

終是落空亡。呂薄訝,飛劎脅之,劎不能入,遂再拜求指歸。

龍詰曰: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,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。呂於言下頓契,作偈曰:

棄卻瓢囊慽碎琴,如今不戀汞中金;自從一見黃龍後,使覺從前錯用心。

禪,在《大智度論》提到禪波羅蜜,問說:以度眾生為是,何以閒坐林澤,獨善其身等。

答說:雖遠離眾生,心常不捨,靜處求定,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,…以禪定力服智慧藥。

當未見黃龍祖師前,呂巖是一位道家修練者,而且也有所成就,所以神清氣閒的。

當然了身體健康,遊走自如,內丹有所成,所以也不戀世俗,無心於參禪之要。

《金剛經》說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要無住生心,對境要不能生起愛戀之心,

而在同時,對該環境的眾生,起救度起愛護之心,不應對境無心,那等同草木。

所以黃龍祖師說他是守屍鬼,縱然一時不死,但是八萬大劫,終是要墮落輪迴。

這「一粒粟中藏世界」,是菩薩的些許境界,經說,三千大千世界納於芥子。

《華嚴經》講十玄門,第二門,廣狹自在無礙門,第三門,一多相容不同門。就似。

不管是《金剛經》的境界,我們無法達成,《華嚴經》更非是我們凡夫人所能體解微少。

一個人,應當要先了解自己,所謂的「自知之明」,明就是智慧,要能夠了解自己能力。

甚麼是自己,無力出離的眾生,這無住生心,眾生是住也生心,住色生香味觸法生染心。

記得有一間佛寺,號稱裡面的出家眾都行不倒單,就有人問此,主持人說不搗蛋就不錯。

要成佛,若果依自力行,行菩薩道要行六度萬行,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不行不能成。

我自認我無法成就此行,我也認知自己,所以我就此低頭,因為要全信憑佛的願力。

蓮如上人如是說:「能夠知道道理,而低下頭來,這是佛的慈悲所使然。」

不是我知道要低頭,是佛願力使然,佛的慈悲加佑,讓我認知自己啊!應如是認識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