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他力的行者,領納佛恩,稱佛名是為報謝佛恩,並非求佛救度,因為往生已成就。

一個被佛抱在手中的人,無時無刻活在佛心中的人,何須要求佛來救度,要見佛。

古德說:借問長安何處去,未知身在含元殿。

含元殿就在長安皇城的最中心,你身在長安的中心,還問要如何到長安?

一個身心和阿彌陀佛在一起的人,他不會也不可能說,臨命終時求佛來接引。

淨土真宗於到土真因有三番相對之述,何等為三番。

一心心相對。二信行相對。三信疑相對。

何謂心心相對,三心一心相對辨之,於此一心三心想對有二說,一真假對,二機法對。

真假對者,觀經所說三心,此為方便說,為度定散諸機,各別之心故。而本願所誓,

即是真實之心,是如來迴施之三心故。三心即一信樂,此云利他信心,又云真實信心。

此真假對,在簡別自力三心,為示利他信心。

故知,真實信心,即一心也,一心即信樂,得信樂者,即具三心,不得一心,

不具三心也。

機法對者,法體備足,故須論三心。機受精要,一心方足。

云何法體備足,大行真實。

大智圓成,是至心義,若依六字釋,阿彌陀佛者,即是其行。

大願清淨,大悲迴向,是欲生義。

在六字門,即是歸命(招喚勅命)亦是發願迴向之義。

願行具足,悲智相即,於眾生往生,無毛髮疑心,是信樂義。

於六字門,以此義故,必得往生。(不虛做住持功德)

此是本佛三心之義。三心相即,如圓三諦,隨舉一心,三心相即,三心即一心,

一心即三心。謂之法體備足。

云何機受精要,法體雖具三心,機受唯一心,信樂一念,領受三心故。

但以,本佛三心,出向機時,只是招喚勅命,敕命何物,只是名號。

名號具三心,招喚眾生,此名迴向,此即眾生之所聞,聞信不疑,全領佛心。

一心具三心,云眾生三心,雖具三心,只是一心,無疑心外,無餘心相故也。

(眾生三心者,有二義,一約法體具德,信樂一念,領受三心故,一心說名三心也。

   二約當體異名,謂疑蓋無雜,即名信樂,體唯迴施,毫不假機作,亦名至心,

   愛樂往生,亦名為為欲生。雖三名異,唯一信樂,是云三心即一心。

   又云合三為一,應知。故云疑蓋無間雜,故是名信樂,信樂即一心,

   一心即是真實信心。略書云,一心中,攝在至誠迴向二心。)

無疑心者,於機法二實,不生疑惑也。故信卷末云:言聞者,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,

無有疑心也。聞佛願生起信機,聞佛願本末信法,信機信法,無疑無慮,此即報土真因。

三心即一佛意,合三為一論判,於此乎可見焉。

二信行相對者,有二種。一二力對。二二願對。

一二力對者,原如聖道所談,雖亦信為能入,若不修行,則不得證。信在行前,

信而後行,行為證因,故行攝信,信不別立,如教行果,自力趣入,理宜然故。

若夫淨土,要真二門,亦復非無隨分深信,而必修諸功德,或植諸德本,至心發願,

願求往生,信行之為往業,而不知信是生因,是故雖謂為行不退,而不得名信不退也。

今則不然,佛體即行,全行之信,信特至果,不假餘因,故云莫疑。

(信後稱名,一念所得,重發現耳。是報謝佛恩,非為生因。生因治定,非待一聲稱佛。)

此簡自力行業,以顯他力信心也。

二二願對者,行信只是佛願,十七願誓行,第十八願誓信。向生()向佛()

能迴()所迴(),所信()能信(),行信且分,其體不二,機法不二故,行信不離。

念聲是一故,信行不離,行奪信故,行外無信,行攝信故,信在行中。

信奪行故,信外無行,信攝行故,行在信中。若論法體,行信具行。故云歸命行信。

若約機受,行信俱信,故云獲得心行。時節延促,又云,於能聞處,獲得往生心行。

親鸞聖人云:唯信心。唯字所簡,對外對內,外簡方便,捨權入實。內簡法體,

以信奪行,其奪之者,即攝之也。是故唯信攝無量行,一念即得,意在此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