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但說十方,諸佛名號,及菩薩比丘,生彼國者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,
我今為汝,略說之耳。
第三總結也。
漢本云:我但復說,(諸吳有是字)佛國諸比丘僧眾菩薩,
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人數,說之一劫不休止尚未竟,我但為若曹,
摠攬都小說之耳(爾吳)。(文)吳本同之。
宋本云:佛告慈氏,如是功德莊嚴極樂國土,滿彼筭數無量之劫,說不能盡。(文)
舊解云:斯乃明十方諸有願成就相,近結一章,通結一部正宗也。(文)
今謂,說十方往生盛,以結釋迦教之宗,第十七、十八願,成就是釋迦教宗趣也。
今以此終于正宗,若於十方世界,諸佛不稱說彌陀功德,則十方佛國,
諸菩薩眾何得聞,不聞則何可得往生乎!
既說十方往生,明十方諸佛,同讚同勸也。
上來明第四稱讚功德分竟。正宗分終于此焉。
已下第五,歎經囑累分,第六歡喜奉行分。此流通分也。
佛語彌勒,其有得聞,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,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,
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智慧。
上來正宗分竟,已下流通分,六分中第五第六二分是也。
第五,歎經囑累分有四:
一、歎法付屬。二、當來留經。三、結示難信。四、時會得益。
初中又三:一、歎名號至德;二、設難勸聞法;三、教人請決。此初也。
漢本雲:佛語阿難,阿逸多菩薩等,其世間帝王,人民善男子、善女人,前世宿命,
行善所致相祿。迺當聞無量清淨佛聲,慈心歡喜,我代之喜等。
(此下明有宿善聞佛名。此乃具述踊躍歡喜之相。)吳譯亦同之。
唐譯云:阿逸多,汝觀彼諸菩薩,善獲利益,若有聞彼佛名,能生一念喜愛之心,
當獲如上所說功德,心無下劣,亦不貢高,成就善根,悉皆增上,阿逸多,
是故告汝,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,今此法門,付屬於汝,應當愛樂修習。(文)
宋本云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得聞無量壽佛名號,發一念信心,歸依瞻仰,
此人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。(文)
吾祖名之,彌勒付屬之文。《黑谷集》名念佛利益之文。
何者黑谷專顯癈立故,約相對門,唯彰念佛一行,其付屬名待《觀經》癈立竟,
與阿難付屬一致,於于此,則亦立彌勒付屬之名。(語燈錄出)
今家專約絕待門故立付屬之稱。與黑谷癈立竟之後同。是以無上功德為名號法德,
是曰大行。
由此言之,則今文十七、十八不二信行不離大行也。
《大經釋》云:上本願成就文,雖明但念佛,上來迎等,願中及次三輩文,
明助念往生、諸行往生,依之諸往生行者,於但念佛,助念佛諸行懷疑網未決,
故至流通初癈助念、諸行二門,但明念佛往生。
又云:上逗機緣,且雖明助念往生、諸行往生之旨。
準本願,故至流通,初癈諸行,歸但念佛,助念猶癈之,況但諸行哉。(文)
《選擇集》念佛利益章,引此經及《禮讚》文,私問云:準上三輩文,念佛之外,
舉菩提心等功德,何不歎彼等功德,唯獨讚念佛功德乎?
答云:聖意難測,定有深意,且依善導一意,而謂之者,原夫佛意正直,
雖欲說唯念佛之行,隨機一往,說菩提心等諸行,分別三輩,淺深不同。
然今於諸行者,既捨而不歎,置而不可論者也。唯就念佛一行,既選而讚歎,
思而容分別者也。(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