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松同行是一位早已經信心決定的人,有人認為他是法然上人再來。
法然上人臨終前,告訴門人他的前身,又告訴說,希望有一世做一個不識字有辯才者。
莊松同行就是一位不識字但是很有辯才的人,慢慢會引用他的談話,印證他的辯才。
無論是自力的念佛,或是他力的念佛行,大家都相信,要往生得靠佛的願力。
只是自力行人認為依阿彌陀經,那就要若一日,乃至七日,一心不亂,要如此。
『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。
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』
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現前,其人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。
這段經文,有爭議,因為經過三武滅佛法後,很多佛經已經散失,後來重新整理的。
在襄陽出土的石刻經本就有多一些經文,有玄奘所譯的經,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:
『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、極樂世界功德莊嚴,
聞已思惟,若一日夜,或二、或三、或四、或五、或六、或七,繫念不亂。
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、菩薩眾俱前後圍繞,
來住其前,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;既捨命已,隨佛眾會,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。』
不講一心不亂,說聞已思惟,繫念不亂,臨命終時,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。
臨命終時的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加祐,想想信心行者,莊松同行臨命終時還是說痛啊!
是佛力的加祐,所以如以此段經文為據,想依之念佛者,應想想唐譯,念佛願力。
若依觀經者,應知,佛於經末付囑阿念尊者說:
『佛告阿難:「汝好持是語。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』
我們現在所念的佛經,都是經由阿難尊者的記憶轉述的,所以佛說「汝好持是語」。
說,「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是語即是十六觀經之觀法。
佛說不是十六觀法,是持無量壽佛名,等於是說十六觀經是應廢而說。
要往生就是要持佛名號,觀經疏稱為正行,其他禮拜等是助行。
歎異鈔第一段文說:
『相信依賴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本願,可得救往生,而念佛之心生起時,
即已獲攝取不捨之利益。彌陀本願不擇老少善惡,唯信心為要,
誓願本為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眾生所立。相信本願,不須其他善行,
因無可勝念佛之善故。惡亦非可懼,無可礙本願之惡故也。云云。』
是全賴阿彌陀佛的願力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本願,即可蒙佛攝受不捨。
應知,當念佛心生起時,當下即以獲得攝取不捨之利益,而是一得永得。
對於此點不應有疑,疑則是大害,輕者邊地疑城,住蓮華胎中,花不開不能見佛聞法。
重者,有可能不得往生,故應當引以為戒,不可以輕忽,捨此身再求聞法或難矣。
還有領納佛的救度是全心的,你自己最清楚,不是用來誇耀的,莊松同行說:
『有個同行問:我一心倚靠彌陀如來,晝夜念佛,能往生嗎?
莊松立即答道:口喚利劍,手執刀鞘,鞘質為木,其飾甚美,豈有刀用!
你是否就是抓了善知識的話柄胡揮,卻沒有去領受彌陀如來的真誠呢?』
一個念佛的同行,很認真地念佛,但是對於佛救度的信心不甚了解,只知念佛。
他念佛很認真,日夜都在念佛,所以想問問莊松同行,他這樣是不是能往生。
莊松同行的回答很精妙,這種的回答,應該是大智慧者才能說得出來的。
手上拿著刀鞘,刀鞘是木做的,是用來保護刀的,也便於攜帶,不會傷到自己。
你手上拿者刀鞘,刀鞘是沒有刀劍的作用的,光嘴上叫喚著利劍來了,沒用。
你口裡稱佛號,心裡沒有已經被佛救度的信念,就好像手拿著美麗的刀鞘,
刀鞘雖美,沒有刀劍的利用,你念佛號,沒有決定往生知信心,這念佛也白念。
雖然你說你日夜都在念佛,就好像你嘴裡喊著劍來了,但是手上卻只有美麗的刀鞘。
華麗的外表,是沒辦法成就你往生的,要有已盟佛救度的信心,感佛恩的念佛。
你這樣的念佛,這樣的問話,聽似很華麗,但有如鸚鵡學人講話,只有音沒有心。
你是不是拿著善知識教你的話柄,胡亂地說,而沒有領受佛的深意,佛的真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