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四出文顯證者。

此牒章名,出十句文顯為凡證,故名出顯。

有曰顯明之證據者,非也。

問:前作兩破,(道理返對)其義既極成,更立今破有何要耶。

答:前兩破似未盡疑。且如諸師判上上品以謂現生四五六地。

  以果推因,(準到彼即證七地無生果,則現生當四五六地。)似有其理。

  今家乃就現生修因判定凡夫。(慈心不殺具戒讀誦皆是凡夫所修淺行。)

  亦有其理。恐人疑謂,兩家俱依九品之文各立其義,文隨執見,

  隱義逐機根現,不可偏執為凡之說,欲遮斯疑故,出十文顯為凡證。

  以決立破。

(四十八願全為出沒沉淪於六道苦海的凡夫人,這是應有的知見。

 聲聞緣覺及菩薩等,已出三界之苦海,有能力到各佛國聞法。

 最起碼不會再次墮落沉淪於惡道之苦海,不用佛如此大力修為,

 建立此廣大弘願,來救度他們,還要沒有三惡道等不可能發生的願。

 當知,證得聲聞乘以上,就是聖流,就已經出三界,不會再流轉於五趣。

 佛不須要用五劫的時間來思惟一個不可能會發生的事,為他們發願救度。

 而且願一開始,第一願就是無三惡趣願,開宗明義就是虛願,無此必要。

 就是我們這些常沒常流轉的眾生,是他無時無刻不肯忘懷,一心要救度的。

 不是那已經出離三界,將會迴小向大,或是在菩提路上精進的聖流。

 聖流只是方便接引,也可以說是影響眾,讓凡夫人、我們知道的活廣告。

 佛的本願是要救度苦眾生,無法出離三惡道的苦眾生,那是我們。

 我們最怕死,因為死後的世界無法知道,如果下到了三惡道,那將如何。

 佛要安慰我們,要救度我們,要吸引我們,所以一開始就立無三惡道願。

 這無三惡道的願,對阿羅漢等是無關痛癢的,因為與他們無干涉。

 對還在五趣輪迴的我們凡夫人,這一願就最最重要,最最吸引人。

 開宗明義第一願無三惡趣願後,更要保證往生者往生後不更三惡趣。

 未往生而想往生者,經上說當往生,這些行者都還是凡夫人。

 都還有七情六欲,還有所親所恨的,有牽之不斷的一切親情。

 情欲的牽扯是難斷的,是難割捨的,從生到死都難以忘懷的,這是情。

 佛說這世上如果還有一件事如同情欲一樣難斷的,諸佛都無法救度了。

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,也清楚了解到這一層,所以在發願,保護、保障行者。

 一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後,縱使在極樂國命終報盡,也不再墮三惡道。

 也怕眾生想念自己的親人,想要救度他們,但如果因此而墮三惡道,

 為了保護行者,讓他們能勇敢作的,去救度他們的親人。

 佛再發第二願,不更三惡道願,保護行者,免除其心裡的恐懼。

 又再發第二十二願,願中明說:

 『究竟必至,一生補處,除其本願,自在所化,為眾生故,披弘誓鎧。』

 很清楚的告訴往生者,往生後必定成佛,是一生補處,如同彌勒菩薩。

 如果其願所致,仍然可以先不要成佛,可以自在到十方世界。

 這時的行者,為救度眾生故,佛力加持,披佛的弘誓鎧甲,做為保護。

 以佛的大願力為鎧甲,進入十方世界,去救度或是完成自己的願。

 到時候是解緣或是了緣,都隨意自在,也不會為當時的業緣所牽引。

 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立的願,目的是為了保護行者。

 因為他要救度的行者,將是無力的眾生,為了保護他們,必須先為作。

 作一切保護往生者的一切工作,如第五願起附與六神通具足。

 阿羅漢以上的聖者,六通已經具足,佛沒有必要再發願讓其得六通。

 這些都非常明白的顯示,佛發願要救度的是我們這些具縛的凡夫。

 這是我們認識淨土法門所應該先了解的,於此我們才能更具信心。

 於此我們才能真正體會、領納佛的願力救度,才知道感恩。

 佛發的願,願願都是為了要救度我們,我們那可辜負佛的期待。

 不要誤認為佛是要救度大菩薩等才發此願,我們眾生構不到。

 是為我們而發的,我們必須當下承擔了,這樣我們就即得往生。

 不用去管品位的高低,這是智慧的問題,智慧顯現於信心。

 當下承擔的信心就是智慧,無疑無慮的就是智慧。

 這些都是我們要破的疑,不然的話,往生都有困難。當知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