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問:他以果判因賢聖,今雖出文顯為凡證,不會彼土得果之由,

  似未盡遮諸師返難。(應返難曰,若定常沒,何緣到彼速證聖果。)

  故照疏一評兩家云,準下九品生彼土已方論地位,可如諸師。

  又據經文此土求生竝是凡夫,須依玄義,此似無黨,當云何會。

答:此義古來以為一極難,楷出四解。初三舊解違宗實義,後一自解頗應文旨。

  須者擇焉。今謂,今疏節節揀判彼土得果唯由佛力。

  偈明佛願橫超益云:共發金剛志,橫超斷四流。

  又示回心念佛益云:定散等回向,速證無生身。

  序題門云: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乃至,為增上緣。

  釋名門云:令乘願往生證彼無為之法樂。

  返對破中,數明九品唯由佛迎接到彼得聖果。

  二乘門明使五乘人由佛願力齊入報國。

  此乃判彼土得果由佛力,以破彼以果推因謂聖賢。

  若返難若評生乎自力執,何謂今勢未會難耶。

(禪宗六祖惠能座下接法的第一人為南嶽懷讓。

 但是第一位由於他的教化而開悟不是懷讓,而是黃梅五祖下的惠明禪師。

 因為衣缽傳於六祖,眾僧以為衣缽被盜,故南下追討,惠明先到。

 六祖擲衣缽於石頭上,說此衣表信,那裡可以用強力去爭奪得的。

 惠明禪師要取衣缽,無法提取,六祖就問:

 『汝既為法來,可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,吾為汝說明。良久,祖曰:

  「不思善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」

  惠明言下大悟。』

 今天舉禪宗公案,這句不思善不思惡,本來的面目,與本宗的另一句比。

 真宗有一句話稱:『惡人正機』。

 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正是這唯是惡,曾無一善的惡機。

 這「唯信獨達」的信,是阿彌陀佛成就的度生之網,攝取眾生的利器。

 以「名號獨運」的名號,喚醒我們沉迷於六道苦海的眾生。

 而要救度的眾生稱為機方,主要被救度的稱為正機,真正要救的。

 說是惡人,因為自我檢討,曾無一善,就是要想或是所做的善業,

 自我仔細的檢察檢驗,沒辦法不帶點自己的某些觀點利害關係。

 有自己的利害關係等,這都不能算是純善,只是雜善,挾雜著毒的善。

 惡事,五逆十惡,想就害怕,沒有膽量敢做,但是無奈還是會犯錯。

 細細思量,這個善事也不是我所能做的得的,惡業一來也無奈的犯。

 善無能力作得,惡業無緣無故確常常犯,只剩無奈。

 這就是凡夫,就是我們,無力為善,無法免惡,是什麼樣子的眾生。

 我把六祖開示惠明禪師的話用在這裡,是同樣的道理。

 既然無力為善,就把為善的念頭放下,無法不為惡,也把惡的念頭放下。

 善、惡兩頭都放下後,那個行者是誰,是唯一是惡的我。

 沒有佛的救度就得下地獄的我,唯一也是僅有的一條路。

 為什麼這麼說,難道就完全沒有辦法,不可以念佛嗎?

 曾無一善,這是一個徹底的認知,這個無一善,是連念佛都不會。

 當知,佛號是阿彌陀佛以五劫思惟,兆載永劫修行成就的。

 不是我能力所成就建立的,念佛如不蒙佛的攝取不捨的話,

 那麼念佛就如同說食數寶,講了一大篇的美食,還沒有聞到吃到一點滴。

 銀行的行員,每天接觸那麼多的錢,數了再數,沒有一分一厘是自己的。

 我們念佛,佛號也不是我們成就的,不可能因此能積功累德,沒有這回事。

 曾無一善,就是下地獄的份,所以只能全依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
 是一個連佛號都不會念的惡機,就只有信的一念才能成就。

 所以才能蒙名號獨運的名號攝受,這時的名號是佛念你。

 佛願就是要度這種的自知是無力的惡機,自知曾無一善的惡機。

 是佛來攝受你,是佛知道你的無力,主動來攝取你。

 當知這是自然而然的,因為自知自己無力,如果沒有佛的救度不可。

 接受、領那佛所發出的信心,這信心成為往生的信而得往生。

 當信心成就時,是南無的成就,因南無則阿彌陀佛的攝取之行即到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