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

上說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。

必疾得解脫者,勸偏執情各修有緣行,今隨本意偏勸念佛。

此正結釋前所疑難一生念佛,何滅多罪。

要鈔三云:有緣法者,意在念佛。

少用多得者,解有其二義:

一現生之益,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踊躍乃至一念,(少用功勞)為得大利,

  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論云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。即時得入正定聚位。(多得益也)

二當生之益,經云一世勤苦須臾之間,(少用苦勞)後生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,

     長與道德合明,永拔生死根本。如來會云: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。(多得益也)

     禮讚所謂,上在一形,似如少苦,(少用苦勞)前念命終,後念即生彼國,長時永劫,

     長受無為法樂,(多得益也)即此義矣。

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

今譬本據古來異論。傳取涅槃經擬此譬所據。

然彼經說路值一河無有船筏,即取種種草木為筏,則異今譬先有白道。

按雜阿含弟四十三所說譬喻與今似近,若以轉用為大乘譬,雖亦有例。

而彼經說顧見此岸有諸怖畏,彼岸安穩快樂無畏。

無橋船可度至彼岸,即伐草木縛束成栰乎。是方便度流脫難,則亦異今此白道譬。

楷取彼涅槃經及法華火宅譬擬今譬本據,以巧著註解,而火宅譬殊難牽合。

然文隨執見而隱,義逐機根而現故,不可一概論。取捨任情焉。

有說,諸章疏作譬說者多,無人強責其據,何獨今譬說。

況是聖僧之所指授,莫以凡識強論所據。此亦一義,不可誣焉。

今試一解。於坐觀初,佛告韋提言當為汝說除苦惱法,彌陀應聲即現。

立空顯彰別意之弘願時,韋提接足作禮,證得往生信心。

此文應是今譬所據,何者。

言除苦惱法者,苦謂苦果,即示觀緣五苦所逼。(指五濁五苦果諸眾生)

惱謂煩惱,是苦之因,即示觀緣煩惱賊害。

能除之法即念佛道,從惱開出水火二河,從苦開出群賊惡獸,從除法二字開出於白道。

以釋迦尊為末俗勸除苦惱法,喻東岸有人勸遣聲。

以彌陀尊應聲即現,示我能攝念佛眾生,喻西岸人喚汝一心正念執來,我能護汝。

以眾生信順二尊之教命歸念佛道,得生彼國,喻人行白道脫障得生彼。

以此解文,其法譬義如合符節,餘皆至文中當一一對辨。

問:此譬為三心總喻,為當迴向心別喻耶。

答:傳解云,此是別喻非是總喻。文在第三心之中故。以白道合願心故,(清淨願往生心)

         譬後結迴向心故。依我祖意,文雖出在第三心中,而意正譬第二深心。

         愚禿鈔云,就回向發願生者有信心,信心者,此心深信由若金剛,就此深信,

         有一譬喻二異二別一問答二迴向。就一問答有六譬,六譬者。

         一明能破闇,乃至,六二河。

         此以今譬屬深心喻,即依文言更為行者說一譬喻,守護信心。(信心者即深心)

問:爾不喻餘二心耶。

答:他力三心一體互融即,則謂之三心總喻亦可也。一體而分之,則深心為本,

         良以深信必具餘二心故。文類言,迴向發願心中云此心深信由若金剛,

         明知一心是信心,一心之中攝在至誠迴向之二信。

言譬喻者,譬比況也,喻曉訓也。且如明鏡比佛淨心,名之為譬。

以此鏡譬曉訓佛心清淨之理,名之為喻。

法華文句五之一云,譬比況也,喻曉訓也,託此比彼,寄淺訓深。

譬有假實,文出大論第三十五,如鏡比佛心,是其實喻也。

如今二河者,是其假喻也。(世無水火相交河,故諸經論中假喻類多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