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鈔第三段云:

『善人尚且得以往生,何況惡人。

 然,世人常曰惡人尚且得以往生,何況善人;

 此說似合道理,其實違背本願他力意趣。

 蓋自力作善者,缺乏他力唯賴之信心,並非彌陀本願。

 然若改其自力之心,相信他力亦得往生真實報土。

 我等煩惱具足,任何修行,皆難脫離生死,彌陀憐而立誓,本意實為惡人成佛,

 是以相信他力之惡人,方為往生正因。

 故曰善人尚且得以往生,何況惡人。云云。』

這裡所指的善人、惡人是以宗教的心意識,不是法律行為上的為善、為惡。

一個一生造惡的人,他不見得自己認為自己是惡人,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善人。

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,人不犯我我不犯人,總是不造惡,自認自己是個善人。

有人是機會主義,有好的就往好的鑽,有便宜盡量拿,總是認為自己是個善人。

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講的惡人、善人,我們指的是往生的心。

自認自己能修、能行、能念,自己修一切善以求往生,這是善人,是自力心行者。

自認自己無力,得全依阿彌陀佛的願力,不然往生無望,而地獄必定。

這種人,雖然一生念佛不間斷,但不存積功累德之心,只因感佛之救度。

自認一身是惡,完全無一善,要不是佛的救度,必下地獄的惡人是佛要度的正機。

一個一生為善的人,自認為能夠行善,還可以行更多的善業,以便才行往生。

此種行人,是自力的心行者,並非是佛第十八願要救度之眾生,歸於第二十願。

近代中國淨土宗大德印光法師說:

「余常謂欲得佛法利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

 有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;

 有十分恭敬,則消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

 若無恭敬,而致褻慢,則罪業日增,而福慧愈減矣。」

其臨終之情況為:

『由床上坐起云:「念佛見佛,決定生西。」

 乎水洗手,起立言:「阿彌陀佛來接,我要去了!」

 即由床沿步坐椅上。侍者云:「未坐端正。」

 師復自立起,端身正坐,低聲念佛。乃至,

 如入禪定,笑容宛然,在大眾念佛聲中,安詳逝矣。』

印光法師是清末民初,中國佛教界的一大高僧,戒行清淨,終生念佛,也勸人念佛。

從他的行持中,我們可以看出是自力行的淨土行者,而也蒙佛接引往生。

以法師一生的行持,是人中的典範,而能堅定自修如此,是非常可敬。

法師一生只勸人念佛,不雜餘言,以身弘法,是中國近代淨土宗的大德、祖師。

縱觀法師一生,及至臨命終時,處處所顯是超於一般人所能達成的行持。

這是滿足佛願力中的第二十願,願文說:

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眾德本,至心迴向,

 欲生我國,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』

善導大師以稱名念佛為弘願,法然聖人選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為本願。

淨土門是要三根普被的,是要能信入阿彌陀佛願海者就得往生。

往生極樂世界是要成佛的,不是要被關在蓮花中多少時間才花開見佛的。

被關在花苞中那是因為疑佛智,所以才會被關不能見佛聞法。

從來的淨土教修行人,都是依自力策勵的行業,而決定其能否往生。

而應知,自力的行業是至死都不能完成的,所以那些修行者,只有寄望臨終。

到了臨命終時,祈望佛的來迎,祈求著佛的救度。

是在祈求救度的生活中度其終生,這是無法體驗出得救的滋味。

要能當下就領悟到佛的救度,而且是救度已成,放心過一個念佛行者。

這種行者是要先自己放下自己的自力心行,完全依靠佛的救度。

俗話說捨得,是要有捨才有得,你手抓著舊的東西不放,那裡有手能拿新的東西。

只有知道自己不行而放棄自力,只有認為自己是無一是處的惡人,才能蒙佛的救度。

那種把佛以五劫時間思惟,以兆載永劫時間修行完全的慈悲心拋棄。

認為自己可以自己修行,而疑佛智,棄佛願力的善人,都能蒙佛的救度了。

那麼,能知道佛的願力,知道佛的慈悲心的行者,自認自己是惡人,非佛不可。

這種完全領納佛的慈悲心,感恩佛的願力救度的惡人,那有不蒙佛攝取不捨之理。

聖人講,善人尚且得以往生,何況惡人。真義在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