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識其本罪等者,前世疑惑佛五智,為本罪,非十惡等。

深自悔責者。義寂雲:言悔責者,此省察心,(自察違佛意之心也)名為悔。

非不定地中,惡作所收,彼必憂苦,捨隨一相應故。彼國捨尚不起,況憂苦乎。

已上。責謂呵責我迷心也。望西云:生厭離心,謂之悔責,非惡作心,

厭欣唯是善心所故。(文)

今按唐譯譬說文云:彼幽縶時,常思解脫,求諸親識,居士宰官,長者近臣,

王之太子,雖希出離,終不從心,乃至剎帝利王,心生歡喜,方得解脫。(文)

此文合,識其本罪等,今經略耳。由此言之,輪王與罰者,非惡其王子,

為使改其惡心,慈悲方便耳。此之王子,久而後識吾本罪。方深知父王之恩,

而悔責自心。王於于此心歡喜許其咎,即深自悔責意,合法可知,自悔者,

示不假他人勸,其自力諸善人,由觀音、勢至等,教示深自悔責見佛。

今言自悔者,若自力稱名者,由果遂誓故,不假教示,而自轉入弘願,故云自悔耳。

嘉祥云:深自悔責者,明不必一種,若能悔即出,不悔必滿五百歲。(文)

自力稱名人,或二七三七日等,轉入時不定,故名不定聚。

今約究竟,故云:五百歲,說即得如意,亦可有二百、三百年,或七日等,不定也。

若約諸行人,必經五百歲,而後由教示,方回心。

問:《觀經》說六劫或十二大劫等,今何說五百歲耶?

答:為示或疑佛五智,咎重說五百歲,《觀經》修諸功德人(自力念佛亦在此中)

雖疑罪滅,有十惡五逆等,重罪餘僭,故為顯造惡重,說劫不同。

唐譯云:彼於出時,心迷方所是也。開華已後,猶有不如意者,為之而已。

然高祖於此土,言悔責。

《讚》云:疑佛智罪深,思知此心,則悔心為旨,可信佛智。

此今家別義而已,今經約彼土轉入說,即得如意等,明轉入報土,此即化生見佛,

聞法供養,自在是也。

問:此中何攝自力稱名者乎?

答:經說修習善本。

又唐譯云:於自善根,(佛智自然善根)不能生信,由聞佛名,起信心,

(於佛名起自利心)故生彼國。

豈不自力念佛乎!是故高祖此中論自力念佛,可思之。

彌勒當知,其有菩薩,生疑惑者,為失大利,是故應當,明信諸佛,

無上智慧。

第三雙結得失。

其有等三句結失,是故下結得,此乃誡疑勸信也。

菩薩生疑者,了惠云:大乘凡夫名菩薩歟,或是縱說勸明信也。

《箋》云:初心菩薩,總言菩薩,而意兼一切也云云。

為失大利者,對為得大利。

善導專雜得失本此,所謂失見聞三寶,供養諸佛等,自利利他之二大利也。

明信等者,上云明信佛智,乃至勝智。

今《略》云:諸佛無上智慧,集諸佛智慧,為彌陀智,全諸佛彌陀,

故云無礙光明,即諸佛智。又彌陀智慧,指為諸佛智。

經云:法王唯一法,十方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,雖是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

力無畏亦爾。(文)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