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就親鸞聖人的事情來請教蓮如上人:「聖人為什麼這麼做呢?」
蓮如上人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不管是什麼原因,雖然不知道,但是謹遵聖人之言。」
想想我們,在我們九歲的時候,我們在做甚麼,我們想的是甚麼,我們又能做甚麼?
親鸞聖人在九歲時,父母已經雙亡,由他的伯父照顧,因為感的人生無常,
要知道生死大事,所以要求伯父範鋼,帶他到青蓮院,請求慈圓大僧正為其剃髮出家。
有記,師先授予俗書,經史百家之書,很快地就讀通了,他的受業師也因此非常錯愕。
知道並非凡俗之輩,就授予佛門之學,從四教而通達五時八教判釋之旨意。
從九歲到二十九歲,在天台宗比叡山研習佛法,期間曾閱藏四度,這是一個驚人的紀錄。
一般人一生能夠讀完一遍都不簡單,出家人全心於佛法,又也幾個人能夠做到?
這二十年期間,讀遍大小空有,頓漸權實顯密事理之教,無不貫練。
期間試講《雜華》(《華嚴經》異名),辯說如流,又講《止觀》(天台之三止三觀),
解義如響,九月為圓僧正使於大內,所奏聞契天意,因賜御衣,可見其前途一片光明。
然而仍有所思念,就是對生死大事仍未有所悟,祈求於佛神,未有任何之應驗,
乃於六角堂(於頂法寺,相傳世聖德太子所建。)祈求要法及真導師於救世大菩薩。
後來下了比叡山,往吉水依止法然上人,叩問出離之要路,蒙上人慇懃指授。
宗祖聖人敬授法然上人之教導,於此永捨雜行,偏歸彌陀,這在〈化身土卷〉載云:
愚禿釋鸞,建仁曆,棄雜行,歸本願。法然上人源空賜名綽空。
以上是摘錄自《宗祖世錄》
九歲的幼童,因為父母雙亡,而不是認為將無所依靠,而是能夠感念人生無常,
對人生的無常,想到要如何尋求出離之道,而要求伯父帶他去求見佛門大德求出家。
這不是一般的平凡人,像我等這種凡夫俗子所能及的,這是第一點,我們應當認知的。
又聰慧肯用功,勤習佛法,能通達一切空有各宗,顯密圓通皆能涉類,而辯才無礙。
為師門所重視,又能蒙在上為者所親,得蒙授御衣,但不為所動,一心只求出離其二。
當知,能閱藏數度,精通於佛法,又有辯才,又能為上所重視,應當是非常自負而光榮,
但是於生死,自知仍然渺茫,無可自欺,因為這是後生一大事,一切的榮耀如過眼雲煙。
自己無力解決,只能祈求菩薩,望菩薩慈悲加護,能夠指點出離之要道。
面對法然上人,放下了滿腹經綸,是個大學問家的心態,請求賜知出離之法。
這是何等的大心量,何等的對自己負責任的一位行者,不能以一般人量知,此其三。
要知道,讀書人,有學問的人,最難放下的是身段,總是自認為高人一等,高高在上。
今天,一位大學問家,前途一片光明,還能反恭自省檢討自己,知道自己仍是生死凡夫。
有一個學佛的障礙,叫所知障,這是通途的學者所有的障礙,放不下來就突不破。
因為這是生死大事,是凡夫所無法破的,縱使費盡一切之力,仍然會是徒勞無功的。
所謂「捨得」,這是四無量心中的一項,慈悲喜捨,這捨一項,人們只認為是施捨。
捨財捨命的捨,有人還是可以作到,像當初的尼祿殺基督徒,他們因為信仰寧可捨命。
但是更重要的是捨見,所為捨身容易捨見難,這「見」是大事,是小見捨取大見的得。
親鸞聖人為了生死大事,能捨棄原有的知見,全心依止於法然上人,永捨雜行偏歸彌陀。
比起聖人,我們這些是幸運的盲兒,對於聖人的行逕,我們只應謹遵,依教奉行即得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