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坐勞苦,久後大劇,天道施張,自然糾舉,綱紀羅網,上下相應,
煢煢忪忪,當入其中,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。
三、偏歎其長苦也。
漢本云:身坐勞苦,久後大劇,自然隨逐,無有解已,王法施張,自然糾舉,
上下相應,羅網綱紀,煢煢忪忪,當入其中,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。(文)
吳本亦同。但焭字作煢耳。
身坐勞苦,久後大劇者,由前造惡,後受三塗痛燒,苦畢出人間,猶在後後報。
復造惡,由作惡,身坐三惡勞苦出三塗,久而後造惡,大受劇苦,展轉五道,
無有出期。
今乃明,展轉相生,無有出期之相也。
淨影、望西等意,明從前五惡受現在痛苦,今不取也。
嘉祥云:久後大劇,明其三報之苦,此釋太得旨矣。
天道施張等者,明因果報應之道無毫差。
嘉祥云:天地施張,明諸天記閻羅,又識也。
《老子》曰:天之道,其猶張弓乎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。(文)
施張者,上賞是切,《周禮》施舍註施,讀為弛也。
下中良切,《說文》施弓弦也。從弓長聲。
糾舉者,《琳音》十六(八左)糾舉經酉反,《孔註尚書》,糾正也。
《鄭註周禮》糾察也。《杜註左傳》,糾亦舉也。
《應音》九(十六)曰:糾正也。察異貌也。(文)
諸業道施設,張大糾察,舉示無一宥恕也。
綱紀者,《白虎通》云:綱者張也。紀者理也,大者為綱,小者為紀。
所以疆理上下,整齊人道也。《說文》,綱維,紘繩也。
紀,《說文》,絲別也,從糸已聲。《禮記》眾之紀註絲縷之數。又理也。
《詩經》大雅綱紀,四方傳理之為紀。
《疏》紀者別,理絲數。(文)
寂曰:引業招其報,主如綱紀也。
滿業辨其苦樂,猶羅綱也。隨因強弱,報有優劣。故云上下相應。(文)
今謂,綱紀者,罪業條理,別大小也。
羅網者,謂無漏脫者也。上下相應者,淨影云:貴賤上下,莫不從此,
名為上下相應。
義寂因強弱果優劣為上下。《箋》從之。
《會疏》上天下地,各應其業,無纖毫差,故云上下相應。(文)
今謂,張設業網於八方上下,無所免也。
煢煢者,煢一作焭亦同。
《應音》一(四左)曰:古文惸儝二形,同渠營切,無父曰孤,無子曰獨,
無兄弟曰煢,煢單也,煢煢無所依也。字從凡從營,省聲。
《史記》孔子世家,哀公誄曰:煢煢余在疚。
忪忪者,心動也。驚惶貌。
淨影云:罪者歸之,無人伴送,故云煢忪。(憬興同之)
望西、《略箋》約王法通苦者,未詳也。
當入其中者,自作業,身入天網中,煢獨驚怖,譬如蠶繭自縛,古今有是痛哉,
可傷者,佛見深傷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