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語彌勒,世間如是,佛皆哀之,以威神力,催滅眾惡,悉令就善,
棄捐所思,奉持經戒,受行道法,無所違失,終得度世,洹泥之道。
二正明佛降化德為二:初三句,牒前悲哀;次以威神下,滅惡就善。
於中以威神力等者,滅惡就善,全是佛力,譬如其父威嚴,能使兒惡改易也,
棄捐所思,改前惡也。奉持經戒者,此經五善之教也。
受行道法者,前所言復聞無量壽佛聲是也。終得度世等者,謂得往生大益也。
漢本云:佛語阿逸菩薩等,若世有是,佛皆慈愍哀之,威神摧動眾惡諸事皆消化之。
令得去惡就善,棄捐所思,奉持經戒,莫不受奉,施行經法,不敢違失,度世無為,
泥洹之道,快善極樂,甚明無極。(文)
吳本亦同之。
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,得佛經語,當熟思之,能於其中,
端心正行。
第二別顯有三:一、教令修善;二、示威神力;三、兼哀滅後。
初中亦三:初總勸;次別勸;後比校。此總勸在滅諸天人民也。
當熟思之等,正明佛教勸,謂當熟思,其所聞教語,如教端正其心,離邪正行也。
漢本云:佛言若曹諸天帝王人民及後世人,得佛經語,熟思惟之,能自於其中,
端心正行。吳本亦同。
準解於其中者,於佛經語也。
主上為善,率化其下,轉相勅令,各自端守,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,
佛語教誨,無敢虧負,當求度世,拔斷生死,眾惡之本,當離三塗,
無量憂畏,苦痛之道。
二別勸君子,以佛遺教,囑累國王大臣,其義散在諸經。(《大集》、《光明》、
《般若》、《涅槃》等。)
況此經,鎮護國家寶典乎。是以別勸國王大臣,以守佛教語也。
率化其下者,郭知玄云:率導引之也。(望西)
其下,普天之下也。堯、舜師天下以仁,而民從之,此之謂乎。
轉相勅令者,勅謂勅詔。令命令。自天子及諸侯、太夫士庶人,展轉教令共為善。
故云轉相。
各自端守者,興云匡邪守正故。(文)
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者,有說尊聖,謂主上也,主上聖明,深敬善道,
且仁慈而博愛,眾以令就善,或云聖者,佛也。云云(《略箋》)
有說聖通佛僧,善謂世出世善法。此則可尊敬三寶也。(《會疏》)
今謂,若爾,何不言三寶耶?
今不然,約世法教誨國王,尊聖敬善者,尊敬聖人賢善也。
仁慈博愛者,博愛萬民,施慈仁也。
《孝經》云:先之以博學,而民莫遺其親。(文)
佛語教誨等,於上廢惡修善,無違背。
虧音希,缺也。負音附,背也。當求等者,教令出世法也。
初三句,求泥洹之道,斷截苦因,後三句,離苦果也。
上所謂必得超絕去,往生安養國,橫截五惡趣,惡趣自然閉是也。
漢、吳兩本,此次有佛端守,為善之教示,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