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集滅道叫做四聖諦法。
含義是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。
這個話又是倒裝的。
因為有集才有苦,修道才能滅。
人生是苦,真實不虛,就稱為苦諦。
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,例如無明,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諦。
一切苦惱永遠消滅叫滅諦。
一切聖道(道即道路與方法)修了能滅除苦惱的叫做道諦。
諦是真實不顛倒之義。
人道的八苦在「度一切苦厄」處,已經介紹過了。
八苦交煎,苦惱無邊。
所以首先是知苦,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
苦這麼可怕,我們要消掉苦的因。
苦的因是煩惱、造業。
由於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。
為除苦的因所以要斷集。
希望煩惱、造業種種惡因不出現於我們的心、身、口。
希望苦惱永滅,這就是滅諦。
怎樣才能滅苦。
修習三無漏學,六波羅密,八正道等等聖道,即是道諦。
(三無漏學,止息煩惱,得到解脫煩惱稱為無漏。
解脫聖人附帶得六神通。
神足通、他心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及漏盡通。
前五種神通一般天人等未得解脫都會有,只有漏盡通是聖流獨證。
修習這些止息煩惱,得到解脫的學問叫無漏學。
有三種無漏學:戒、定、慧,就持戒、禪定、智慧。
借由戒生定,再由定發慧。
由慧起修,分別來對治人的貪、瞋痴三毒。
最終達到解脫煩惱,究竟涅槃。
六波羅密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六度。
布施波羅密,印度語稱檀波羅密,以己財或法分布與他人名布,惙己惠人叫施。
以行布施法,度生死海到涅槃彼岸,稱布施波羅密。
布施法分為:財布施,法布施,無畏布施三種。
持戒波羅密,印度語稱ㄕ羅波羅密,攝心,防非止惡,不自放逸,稱之為戒。
忍辱波羅密,印度語稱羼提波羅蜜,粗善心名為忍辱。
忍自己的煩惱不令生起叫忍。
忍則妄想不生,煩惱不起,忍辱能令持戒具足。
精進波羅密,純而不雜名精,不退名進。
禪定波羅密,心清淨就是禪,不被境轉就是定。
所講的是能出生死、能到佛地的禪波羅蜜。
有異於生在禪天,未出生死輪迴的四禪八定。
亦有異於二乘人的禪定,二乘人無大悲心,故不名禪波羅蜜。
外道禪著了邪見,亦不能名禪波羅蜜。
般若波羅密,前五度如果沒有般若,不能稱為波羅密。
令我們斷煩惱、了生死、成佛度眾生的,是般若波羅蜜。
般若出生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所以般若是三世佛母。
八正道,又稱八支正道,包括:
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正見,相對於妄想而立的,指的是正確的佛理知見。
正思惟,又作正志,思惟包括,邪思惟、漏思惟、無漏思惟。
以正確的思惟,引導生如理如實的智慧。
離開世俗的錯悟分別,離開邪妄迷謬,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索。
正語,又稱正言,純正淨善的語言,合乎佛法的言論。也就是不妄語、不慢語、不
惡語、不謗語、不綺語、不暴語,遠離一切戲論。
正業,又稱正行,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、行為、工作。
正命,正當的謀生手段,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,遠離一切不正當
的職業。
正精進,正確的努力,止惡修善、去惡從善,自覺努力。
正念,指四念住,即隨念於身、受、心、法四種所緣。
正定,有別於外道的禪定修證,而特別要求佛弟子對佛法要有堅定不疑的定見見
諦。)
聲聞乘行人,厭苦乃斷一切苦因。
羨滅盡煩惱之樂而修道。
以此為法是即聲聞的法執。
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。
也就沒有煩惱,也就沒有苦。
都是事相的顯現,都是夢中事。
醒來之後就沒有這些事。
當體全空,只是一心。
本來無苦無集,醒來就是,無道可修。
故曰:「無苦集滅道」。
阿羅漢修的四諦法也破了。
「無智」。
菩薩修行成佛,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。
前五識轉成所作智,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。
如鏡照物,觀察得很清楚,但是沒有受影響,沒有分別,沒有痕跡。
第七是執我,末那識變為平等性智。
執我有自、有他就不平等。
自他都一樣,一切都同體,就轉為平等性智。
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。
這也是個比喻,鏡子無所不照,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。
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,只照一方,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,就無所不照。
這個智慧無所不照,稱為大圓鏡智,成佛的智慧,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。
這為什麼說無智?
就是說,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,修行道路上的事。
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?
就是這句話: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。
不是還要你轉,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。
成所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大圓鏡智,本自具足,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。
所以「無智」。
又《破空論》說:「是故此心即三般若,三般若祇是一心。」
般若者,殊勝大智慧,只是一心,智如波,心如水,水上生波,全波是水,只是一心,故曰「無智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