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。若遇善緣即得往生。

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。

此釋經文明返對義。

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者。(此舉現量事,明唯是常沒非宿習大乘善趣退墮人。)

但者,簡別之辭,簡別善趣位人遇緣退墮。

造作眾惡猶懷慚愧,具善根分明一向無慚無善常沒也。

觸目皆是者,今日現對目見世上惡人,皆無慚無善,與經說符,故云皆是。

(解是字,為是非之是者非。)

若謂下三品人是善趣退墮者,今日行惡輩皆亦應同爾。

若許然者,違現量事,不可比量論善趣耳。

言善緣者,指知識教,緣言對因。

弘願念佛是稱善因,知識教授入善之緣,故名善緣,善之緣故,依主立稱。

定入三途未可出者。(此舉邪定聚,明唯是常沒,非宿習大乘善趣退墮人。)

下中品說以惡業故應墮地獄。

疏科云:明定入地獄。

乃是常沒邪定聚人,豈同善趣退墮不定聚。(如前對辨)

問:既言若遇善緣即得往生,不遇則墮,豈非善趣不定聚耶。

答:善趣中退墮惡者,具道根故,終遇善緣者,則進入正道,非一向邪定。

  今經下輩一向邪定,通方善緣所不能轉,但遇別願善緣,轉邪定入正定。

  不可雷同彼善趣不定耳。

(前面講說難信,不止佛法難信而已,我們這佛救度極致的淨土法門更難信。

 試問自己,你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,你也欣悅想往生,這結果哪?

 你往生了嗎?自己問問自己,這信得過嗎?

 如果你認為我還是在這裡為生活勞苦,可以吃可以喝,還沒死,那裡往生。

 這上面如果是認知上,就是往生兩字的解讀上不同,那比較沒問題。

 佛教東傳,佛經上佛所講的話,很多都翻譯成漢文。

 有很多的名詞在漢地裡以前沒有的,是佛經上佛講的話,我們才有這樣的文句。

 但是很多人把佛經上的話,段章取義,完全與佛講的成為兩回事。

 如「天衣無縫」,現在的人把這句解說為,事情做得很嚴密,沒有漏洞。

 在佛經的「天衣無縫」完全不是這樣,是說天人的衣服自然而來不用裁製。

 低階的天,天人的衣服就在樹上,是自然生成的,想要那一件就取用。

 高一點的天,天人的衣服更簡單,想穿什麼,衣服自然在身。

 故稱為「天衣無縫」,不須要裁縫,相同的「往生」也一樣被錯用。

 《阿彌陀經》說:

 『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』

 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成就文說:

 『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

  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』

 往生這個名詞是由這裡出來的,而且經上都強調「即得往生」。

 現在有很多人,尤其更要不得的是有很多的出家眾,都把往生等同死。

 佛經的意思,往生是往生到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,這是全仗佛力的。

 死亡,這是人必經的路,古人說「未註生先註死」,每個人都要走的。

 我們不只應該談死亡,更應該把死亡放在心上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

 佛說人命在呼吸間,這上一口氣來,下一口氣不出,人就死了。

 要提醒自己,這一世走完後,下一世要到那裡,會到那裡。

 這叫負責,人不只作人作事要負責,對社會對家庭要負責任。

 更重要的要對自己負責,你作的事,不管好壞,都是你自己要負擔。

 沒有人能代替你去走下一輩子的路,如果是非常痛苦,自己不敢走。

 也沒有人能真正的告訴你,你下一生要到那裡。

 你可以告訴你自己,我這一世後,下一世要到極樂世界。

 因為這句話有佛的願力做保證,用「若不生者誓不成佛」做保證。

 法藏菩薩已圓滿了誓願,已經成佛,名為阿彌陀佛,這保證已成。

 不用等臨終時的善知識,你就是你自己的善知識,告訴自己往生事業已成就。

 就用一句『南無阿彌陀佛』,感謝佛的救度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