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得知。如下上文說。但不作五逆謗法。
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。
遇善知識為說大乘。教令稱佛一聲。
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。
自下舉文以別對破。
初之一句更自徵問,如下已來別舉其文。
釋上下品唯是常沒,非宿習大乘人,文中有其四義。
一無慚愧故。
二唯一稱故。
三現量事故。
四邪定聚故。(至文當辨)
但不作五逆謗法者,經但舉不謗。(雖不誹謗方等經典)
不言不造逆,今加不造逆者,為簡下下品耳。
自餘諸惡悉具造者,經說多造眾惡者是。
言無有慚愧乃至一念者。有解。
(此舉無慚愧明唯是常沒非宿習大乘人,如前既具對辨。)
無慚愧但約意業過,故言無一念,不言無一言。
今謂,慚愧共通意口,且如涅槃經說慚者內自羞恥。(意業)
愧者發露向人。(愧配口業,其實慚愧共通意口。)
為說大乘,經言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是。
言教令稱佛一聲者,經言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是。
(共舉唯一稱,明唯是常沒,非宿習大乘善趣退墮人。)
經文不說稱名遍數,今取大經下輩一念。(乃至一念,念於彼佛。)
此人除一稱外更無毫末自善。(上言無一善,唯知作惡是。)
寧同善趣位退墮之人耶。
其由一稱滅罪得生,唯是彌陀別願威力,何謂宿習大乘功耶。
來迎此人者,按當品來迎示前六品密意。皆為念佛來迎。
此義及來迎不來迎之論,至二乘門當具評決。
(凡夫人對自己所有的都非常珍惜,盡一切的想增加自己的所有。
也盡一切的保護自己的所有的,化出界線,分出你我的。
如果能力變成權力,那就會也應該大力的擴充自己的勢力及財產。
布施的話,捐點錢財等是很可以接受的,但是如佛菩薩的布施法,難!
舍利弗,佛的大弟子,智慧第一,說他久遠以前想行菩薩道的故事:
舍利弗前世行菩薩道時,想要行布施波羅蜜,行財、法、身命布施。
有一個人來求布施,要一只眼睛合藥,要活人的眼睛,找舍利弗步施。
想到要挖一隻眼睛,很痛苦,但是為了要滿足布施之願,還是挖了。
挖出後給了那人,沒想到對方說,你怎麼不先問,我要的是左眼不是右眼。
為了滿足布施波羅蜜,所以只好又把左眼挖出來,送給對方。
來者一拿到眼珠,聞一聞說,是臭的不可以合藥,地上一丟腳一踩走了。
經過這一事情,舍利弗也退心了,說菩薩道難,就又輪落流轉於五道。
大乘的菩薩道不是那麼容易的,不是受個菩薩戒就是行菩薩道。
這樣的糊塗的受戒,極危險,套句禪宗的話:
『保準你老兄下地獄如箭射。』
講了這些例子,不外乎是要讓行者知道,往生是佛為凡夫設的行。
我們沒有能力行菩薩道,人不止容易騙人,更會騙自己。
這個騙自己的行為,是非常可怕的事,因為無法認清、了解自已。
如此自我膨脹,認為自己能力強,可以行菩薩道,到頭來自取滅亡。
佛在五劫思惟前就知道我們無法用自力出離的,所以願是為凡夫發的。
九品全為凡夫,不止如此,連第十八願,難思義往生報土的願,也為眾生。
《楞嚴經》五十陰魔都是要破的,把阿羅漢和辟支佛列在最後兩陰魔。
但是畢竟阿羅漢、辟支佛都以解脫了,都已經了生死了,不再輪轉五道了。
說發願要救度這些聖者,會是大願,能感十方諸佛同咨喈,這不可能。
應知,都是為了我們,不應辜負了佛的大願,把握住佛的救度。
當知,一失人身,再次輪轉,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得人身。
就算有幸再得人身,佛法難求,最主要是難信。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