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山科本寺的北殿,蓮如上人對法敬坊(順誓)說:

「不論什麼事,我都會考慮到當機者,並且將十個要點用一個重點講出來,

讓聽者可以容易領會,即使聽聞的人並未發現到這一點。」

蓮如上人所寫的御文章,近年來也變短了。

蓮如上人:「我到了這把年紀,聽別人講話容易累,而且也不太聽得明白。

所以,我只寫人人都容易理解的重點。」

山科本寺,山科本願寺山,位於京都山科區,是第八代蓮如上人所建的寺院。

於天文年間,為六角氏和法華宗徒眾所燒毀,稱為山科本願寺之戰。

後由第十代證如上人移轉到石山本願寺,遺址建有真宗本願派和真宗大谷派,

山科別院,南殿遺跡建大谷派光照寺,土壘跡建中央公園,現都為國家古跡。

一個人做人處事,要把事情辦好,要能夠讓對方了解你,你更要了解對方,

不只要了解,要知道他會甚麼,他能做甚麼、需要甚麼、想要甚麼,如何處理。

不是說我有甚麼,我能給你甚麼、能為你做甚麼,這樣是不夠的,有時候沒用。

認真地看看人,應當是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相似,學習,成家立業,努力工作,

教育下一代,看著孩子長大,成家立業,自己準備退休,退休養老、終老。

把一生中的黃金時間,用在這一生,保障今生的生活無缺,是大家認為合理的。

看來大半輩子的時間,都為了生活、今生的活而努力,到了退休可能會想後生。

老了的人,體力比較差,因此做也坐不久,因為容易累,講太多太複雜受不了。

所以對他們講法,要簡潔明白,不要太深奧,這樣才能讓他們聽得進去。

儒家講「因材施教」,這是在任何地方都說得通的,對年輕人,也是一樣。

年輕人年輕力旺,有太多的興趣可以追求,你講大篇的道理,他們是聽不進去。

所以只能用標語式的、動畫方式的講法,這樣才能吸引他們,進入這個領域。

所以觀世音普薩的法門就用上了,「先以欲勾遷」,在導入正途,

就是四攝法所說的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用這些的方式來度生。

你要攝受導引初機進入,說法當然是布施,要如何能為受者所接受,愛語。

不是你有錢才,你有能力,肯幫助人,別人就一定要接受,要有手段要軟。

要用愛語,讓受者能夠接納你,肯認同你,接納你,所以要用柔軟的身段,

身段柔軟,言語和善又平和,不是說教式的,就是要有親和力,這樣才行。

如何能達到要布施的目的,幫助他,讓他能順利,如何幫助,和他同事一起。

同事可以交心,對你沒有防備,又因為你幫他,讓他順利,又有親和力,

所以往後你的話,他就比較能接受,者樣一步一步的感化,達成布施教化之功。

這是菩薩度生的方法,菩薩不是高高坐在佛殿上供著的,是要如上的教化眾生。

我們不能有菩薩的功能,但是有機會,用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,讓需要的人聽。

不用說教式的,讓人感覺你很高高在上,這不能接地氣,不能讓人領納佛恩。

有機會說阿彌陀佛的恩、願力,就要用心的,虛心的,讓聽者能有所領會。

就要用聽者能接受的語言,不是你想說的語言,讓聽者能感受到那佛恩。

其實就如同「大和的清九郎」同行,他就用身體去說法,親和的讓佛法放光。

不能到如此,就應當放下自己,用心感受聽者的需要,慢慢的、耐心的聽。

在生活中,用心地去表示,讓聽者領會佛的慈悲救度,即使他們無法馬上,

但是你的心,你的用意,將會在他們的心裡發芽成長,長出即得往生的種子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