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問是應該要的,求知的能力和進取心本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,這樣社會才會進步。
但是應當知道,學問可以是一種工具,可以用來謀生,可以用來濟世,也能增智慧。
所謂的增智慧,就是用學問、知識,去了解人生,去研究佛法,從研究中得到出離之道。
學問是應該要的,求知的能力和進取心本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,這樣社會才會進步。
但是應當知道,學問可以是一種工具,可以用來謀生,可以用來濟世,也能增智慧。
所謂的增智慧,就是用學問、知識,去了解人生,去研究佛法,從研究中得到出離之道。
除了諸佛及大菩薩乘願再來,不然就是大修行者,成就了佛道,明心見性出了三界,
就只有淨土行者,乘佛願力,往生極樂淨土,可以自在地說,他將再回到所指定的地方。
東條英機在領納佛的願力下,心開了,對於出庭聆訊,還要有人跟他銬在一起釋懷了。
有人認為要行善,這樣的話,死後往生極樂,才不會有愧於佛,不可以做惡阿!
為善、存善念,這是做人的基本,本該如此,但是不管你做善為惡,心都要皈依佛。
說「惡人正機」,並不是要人人去做惡,這樣才能得到阿彌陀佛的青睞,不是這樣的。
才市同行沒有很高的教育基礎,甚至他還不懂漢字,所以他的所有的詩,都是隨興的。
他是一個木工,刨木板時會有很多的薄木片,心一起就隨意用片假名、音意寫出詩篇。
有人求一有空閒就能念佛,認為這樣的話,他就很精進了,而才市同行是生活在念佛中。
看看禪宗第一則公案,出自於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:
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,乃至,欲行佛道凡夫眾生,布演宣說。作是言已,捨身成座。
莊嚴天衣,令坐如來。爾時如來,坐此寶座,受此蓮華,無說無言,但拈蓮華。
聖道門難成就啊!釋尊的願力、加持力已不在,邪師各處惑修行人,明師難覓阿!
就以禪宗的語錄,有一禪師苦心參禪,豁然有所悟,說出「原來姑子是女的」,
把他的悟境陳給他的依止師,他的依止判他已經開了悟,這是禪宗的一公案。
(A) 人一味往上爬,不知腳下有落坑。在面對一切事物時,最好表現出謙卑。
(B) 人過於自信,不做最壞的打算。應該要很謹慎,未雨綢繆。
在人生的旅途上,我們沒有理由,要在原地踏步不前進的,要一直的進步。
用餐時,蓮如上人會合掌說:「蒙如來和親鸞聖人所賜,而得衣食。」
我們每一位眾生,都是活在佛的照護下,一路、生生世世的護著,培植著每位眾生,
一路累積各個眾生往生的善本,佛幫我們累積,陪我們快樂或受苦,幫助著我們。
修行是一件很殊勝又嚴肅的事情,一點也馬虎不得,必須要真心又認真的去行。
我們看禪宗的語錄,看禪宗行人的行,讀經到了一定程度後,就要開始行腳,找明師。
找明師,或者找到了名師,這叫參方,找一處、一位可以依止的禪師,可以時時請教。
自後漢明帝夢金人,後迎接佛法入漢地,建白馬寺安置天竺僧人起,佛法開始發展。
慢慢的,到了第四五百年,進入末法時期,讀誦堅固都不能,故只能靠建塔廟等修福。
是佛的加持力沒了,也是因為眾生的福報少了,所以這段期間,佛讓眾生建廟修懺。
蓮如上人不喜歡穿沒有紋飾的僧衣,他說:「穿那樣的衣服,感覺很殊勝。」
蓮如上人也不喜歡穿黑色的僧衣。看到穿著黑色僧衣的人前來拜訪時,蓮如上人會說:
「衣著莊嚴的殊勝僧來了。」「我不是這樣的殊勝僧,殊勝的,唯有阿彌陀佛的本願。」
蓮如上人說:「我想做的事,都已經完成。親鸞聖人的法振興了,本堂和御影堂蓋好了,
本願寺的住職已經轉交了,大阪的本願寺蓋好了,我現在終於得以退休。
這一生,如這句話所言,『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』*。」
一心,乃是信憑彌陀時,與如來的佛心成一心。
「一心」,若依《華嚴經》解釋:一心者,一念之心也。心性周徧,虛徹靈通,
散之則應萬事,斂之而成一念,是故若善若惡,若聖若凡,無不皆由此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