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如上人不喜歡穿沒有紋飾的僧衣,他說:「穿那樣的衣服,感覺很殊勝。」
蓮如上人也不喜歡穿黑色的僧衣。看到穿著黑色僧衣的人前來拜訪時,蓮如上人會說:
「衣著莊嚴的殊勝僧來了。」「我不是這樣的殊勝僧,殊勝的,唯有阿彌陀佛的本願。」
*在蓮如上人的時代,黑色僧衣和無紋僧衣,是托缽僧的穿著。
淨土真宗不是特地為出家人所開的法門,蓮如上人告誡我們,不要表現出一副樣子,
好像自己是有行持的佛教徒,或者自己是一位想了脫生死的求道者。
專心致力於往生事業,這是蓮如上人一生的志業,不只是說說,也身體力行之。
上天給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二十四小時,要怎樣利用,就看個人的想法和用法。
在中國有很多的寺廟,都成為觀光景點,為了觀光收入,出家人都要認真的整理環境等。
就有些出家人抱怨說,白天要掃樹葉,應付觀光客,給好的環境,下午掃果皮垃圾,
一天忙到晚,都沒有自己的時間,可以用來修行,好像有些許的怨煩這樣的生活。
這也是修聖道門的困境,寺廟為了生存,都開方給觀光客、香客朝聖,每天都有客人。
出家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要應對,要招呼香客,介紹客人每一尊佛像的名稱,佛的功德。
這些工作變成了主業,沒辦法為了生存,要讓寺廟得以有經費,讓自己的生活沒有問題。
所以維護寺廟的工作、經營,佔有了出家人的主要時間,消耗掉完全的精力使無法修行。
這是一般的寺廟,居住在裡面的出家人生活情況,廟越大,開銷越多,就要更辛苦賺錢。
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光客、信眾,寺廟是越開越大越豪華,所以會更忙。
其實現在這個時候,不應當是蓋廟的時機,我們看《安樂集》引《大集月藏經》的文:
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,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。第二五百年,學定得堅固。第三五百年,
學多聞讀誦得堅固。第四五百年,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。第五五百年,白法隱滯,
多有諍訟,微有善法得堅固。
釋尊入滅後,本應有正法一千年,但是因為阿難尊者請求度其姨母,所以以五百年正法,
予女人得以出家修法,所以釋尊的正法成為五百年,南傳佛教在此五百年有女出家眾。
過了正法五百年,南傳佛教、依三藏戒律,就不在收女眾出家,就沒有女尼師這回事了。
正法時期,因為佛的加持力還在,這是釋尊的福報,也是眾生的福報,都成就解脫智慧。
過了正法期,進入像法期,初五百年,仍少有加持力,所以都可以藉由加持力得定。
過了這五百年,加持力更少,所以修定也不能得力,只能在佛經語上用功,讀誦得堅固。
在這裡特別解讀一下時期別及情況,第一五百年,學慧得堅固,有稱為解脫牢固,
這個時期依佛法修持,得佛加持故得解脫,第二五百年,依佛法修持,因佛加持力弱,
故無法成就解脫,然尚有加持力故,戒定慧,只成就到定,得定力堅固於此期間。
解脫者已經超凡入聖,不在人間,得定故不再走動,所以道理上來講,都在天竺地區。
佛法傳入東土,是在佛滅度後一千年,就是在第二五百年,學定得堅固之後,相符。
人如果書讀多了,總會想讓他人也懂得些,所以在第三五百年,多聞讀誦後外傳合理。
我們從歷史上可以得知,佛法正式東傳,是後漢明帝時,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傳入洛陽。
後漢明帝建白馬寺,為第一座僧院,因為是白馬駝經,為紀念此殊勝因緣寺名白馬寺。
在白馬寺翻譯出第一部的佛經,就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初步介紹了佛法的大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