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敵陣的營火,定然會認為是火。
同樣地,在讀誦親鸞聖人的法語時,亦應定然視之為聖人之語地頂戴之。
「恭敬心」,法要用恭敬的心求,為有用恭敬虔誠的心頂戴的心,能明白佛心。
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」
這段被稱為開經偈的詞,是武則天拜讀八十《華嚴》,當時剛翻譯好呈給當時的皇帝,
也就是武則天,就寫了這上面的偈,對佛法的尊崇,因為是皇帝寫的,就安在經前。
佛法是無上之法,佛,無上正等正覺,是無上的,沒有比佛的覺位更高的,所以是無上。
佛講的法,成佛的法,當然是微妙又無上之法,是難得希有又尊貴的,無量劫難有一遭。
佛為救度眾生,離苦得樂,所以出興於世,講解救度出離之法,《無量壽經》說明:
如來以無盡大悲,衿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濟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再微妙之法,說法者有心,聽法者、在機方,若是程度不夠,或是機緣不具足仍是沒用。
程度不過,機緣不具足,所以釋尊要出世,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這才是重點。
講五戒是保住人身,就是說守好五戒,下一世可以還是生於人道,這和五戒受不受無關。
佛家說五戒,就是儒家所說的五倫,這在《無量壽經》講五惡就是直接講五倫。
講十善可以生天道,加上禪定的功夫,禪定功夫越高生的層級越高,這先要有十善。
講出世之法,由最基礎的阿羅漢直到大菩薩法,一步一步地往上,告知出離之法。
前兩法,五戒十善,雖保住人身或生天,但是還是在輪迴之道,一失人身墮落即現。
出世法雖然之正途,但是並非易行,又容易生退心,不是所說的「真實利益」應當清楚。
甚麼是「真實利益」,佛在講《無量壽經》時所講,當然是淨土法門,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佛教在佛滅後千年,東傳入東土漢地,雖然說在東晉時慧遠禪師就在廬山集眾念佛。
當時有很多人有所成就,可是當時只是有行動,但是沒有理論作為基礎,沒有流傳下去。
到了南北朝時的曇鸞和尚,依《無量壽經》等淨土經論,註《往生論註》為東土最先。
後有道綽禪師的接力著《安樂集》貶聖道尊淨土,再由善導和尚集大成,註《觀經》。
至此淨土法門的理論基礎大成,可惜因為三武滅佛,所成就的理論因此而在東土消失。
所幸淨土法門的著作,隨著遣隋使和遣唐使,被完整的帶到東瀛,得以保存至今。
法然上人為求出離,遍閱三藏數次,祈求佛菩薩加祐,得出離之法寳,得《觀經四帖疏》。
因而捨棄天台,下比叡山而首創淨土法門,以淨土經典《無量壽經》等為依據,
淨土三經一論為基礎的淨土理論,真正把阿彌陀佛的願力,明確的介紹給世人。
親鸞聖人繼法然上人,編撰《教行信證文類》解釋淨土思想,使淨土法門成為體系化。
強調「信」為本的往生理念,「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。」此願成就。
九歲出家,九十歲報盡回歸淨土,前二十年為自己的後生一大事而努力,博學強記,
窮達各宗教理,遍及內外典籍,後歸入淨土,深知出離之事,非凡夫能力可及而歸佛願。
自此在阿彌陀佛的願力,成就為一無我信仰者,專注於感佛恩報佛恩的事業,弘揚淨土。
雖受迫害,遭受除僧格流放,但以感佛恩的心,在流放之途,一路走一路度眾生。
以報佛恩的心,傳播阿彌陀佛的願力,所說的法語,都以佛的慈悲心傳達為本,
不離佛願力,句句都是依據經典,感化成就眾多的信眾,非是一般人所能夠。
我們拜讀聖人的法語,要以感恩的心來拜讀,當知,句句法語都是聖人的心血為眾生故。
當然,為利益自己,本來就應該用感恩及恭敬的心來拜讀,一分恭敬則得一分之利益。
這還是其次,拜讀聖人法語,以誠敬信受之心,也是成就信心的一途,希望能如此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