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斷四流為現益乎。為當益乎。
若謂現益,則違諸文亦違現量。
違諸文者。經說超絕去往生安養國,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。(此明生後方離因果)
又說後生無量壽國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。
安樂集云若得往生彌陀淨國,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超。
違如此屬當益文。違現量者。獲信已後猶有三毒常現起故。
不但違現量,亦違自教喻水火二河直接西岸。
又言貪愛瞋憎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等。所妨如斯,何為現益。
若謂當益則違道理。若自力若佛力,必應斷四流,盡後入無漏界。
是為正道理。未斷而入者,決無是處。豈得謂斷是當益耶。
答:無有未斷生無漏界理。然既説得生,此知以佛力斷而另生。其理必矣。
今此偈文言共發金剛志。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。
是明一念歸命即時以佛願力斷而另入。
故吾親鸞聖人釋為現益。
信卷云。發起往生一心故,無生而當受生。無超而更應到趣。
六趣四生因亡果滅,故曰斷也。
偈云。獲信見敬大慶喜,即橫超截五惡趣。(即字示其現益)
銘文釋云。得信心即橫截五惡趣。
橫謂如來願力他力也。佛力斷而令生故。無違理失耳。
雖在佛邊為己斷除,而在眾生宿報(宿惑我感果縛)未轉故。
觸塵緣猶起貪瞋。如瓶裡華雖根已截,由故種力猶未萎落。(合法可知)
淨教但就佛邊論斷。不就眾生機邊論斷。
蹄涔二云。自法體言,三惑(見思塵沙無明)除盡。
由機邊言,三惑未斷。一念淨信與佛心光一味,能入正覺華中。
不以煩惱為煩惱。至此胡論斷未斷。(明就法體斷尚不論,何況未斷)
自機情見之,宛爾舊顏色。
約佛論斷故為現答以斷而生故無違理之失。
自機情言。依然未斷故。
譬二問直接西岸,或言貪愛瞋憎雲霧常覆信心天。
何謂違理量亦違自教耶。
然斷惑益究竟顯現正在生後真證之故經釋文說為當益。
何謂若現益則違諸文耶。
又煩惱、菩提,其體同一法界,但以生後與佛道德合中智明時。
隔情融名斷。不同權教說斷惑體。
親鸞聖人諸文往往示之。今不暇辨。讀者思焉。
今此偈文明信佛願得橫超益,以勸眾生故。
今科之云信法耳。向來科解因循信卷。
文云。觀經義云。道俗時眾等,各發無上心。
(此明道心難成之由。所以科之云信機也)
共發金剛志,橫超斷四流。
(於斷字傍著設與聲,為勸念佛妙益之義。所以科之言信法也)
正受金剛心,相應一念後。果得涅槃者。
依本偈意則此三句顯示所歸僧寶之中,等覺後心所證果德,即金剛心也。
義如下所辨,而今截取之。乃以正受金剛心等為凡夫人念佛信心。
果德德字念作得。為念佛者當益。
愚禿鈔上所引同之。如文軌下具辨祖意。
又云(自下引疏二釋前偈文義以疏釋疏者,可謂無礙解)
真心徹到厭苦娑婆,欣樂無為永歸常樂。
(此明自力菩提心相,即以之釋前無上心)
但無為之境不可輕爾即階。(以之釋前偈佛法復難欣)
苦惱娑婆無由輙然得離。(以之釋前偈生死甚難厭)
自非發金剛之志,永絕生死之元。
(此反顯能發他力金剛志,永段絕生死四流等之元)
若不親從慈尊,何能免斯長歎。
(以之釋成發志斷流皆由如來他力洪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