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呢?

 

我們要不執著。

 

執著不好,執著就是想求這一切。

 

所以諾那祖師說得很好,他是紅教中第一個到中國來的,他說你們漢人一學密就想當上師,這把漢人罵得很準確,都是這個病,一學密就都想當上師,想有神通。

 

跟我們西藏人不一樣啊,我們西藏人是學佛到年終總結一下,我這一年修持得這樣子,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,更慈悲了一點?

 

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,快到年終了,咱們也應該結結帳了。

 

我這一年修持下來,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,多慈悲了一點哪?

 

這個慈悲,不是說對於你的孩子慈悲。

 

曾經有一個海外的人,說得很天真,他說我這個回向功德,我把這個功德普回向這事我可以做得到,但是我有兩三個人我要把功德回向給他,我實在心不甘哪!

 

哈哈哈……這是老實話,你這不是大慈大悲了,你小慈小悲,你有分別心了吧?

 

所以要無緣慈,同體悲,當然你還在進步,這並不怪你。

 

他說這話我並沒有輕視他,他還是很老實,做到很難,但這是具體情況,就說明有這些問題啊,我普遍回向都行,但是回向裡頭有他,我的功德給了他了,我不甘哪,這就分別了,但是他還在進步啊。

 

所以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要學般若,我們要懂得什麼叫無為法,我們不要老在這兒有為啊。

 

很好的無為法,因為我們自個兒的思想,執著都成了有為法了。

 

所以廟裏頭,大的道場裏頭常常用這四句偈開始:「十方同聚會」,十方來的都在這兒聚會,咱們今天來的人很多,都在這兒聚會。

 

「個個學無為」,到這兒幹什麼來了,你是來學無為法來了。

 

所以《金剛經》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

 

我要作賢作聖就要學無為法,「個個學無為」啊。

 

「心空及地歸」,心裏空了你就及第啊,可以回去了。

 

所以我們這個也是真啊,要學無為法。

 

《心經》也說:「無智亦無得」。

 

無所得,大家天天要想得,得點什麼?

 

「得點什麼」就是有所求啊。

 

有所求,就有所為了,你有得、有求、有為、有相,這就是背離了佛的教化。

 

《金剛經》裏頭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們那是做不到了,這要到別教的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。

 

地前三賢,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,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。

 

我們念了這個經,要知道,現在我這兒生心又有住,這個有住是不好,在無住的時候又不生心了,那麼這個無住不生心這也不好,反正都沒有做到,明白這個就行了。

 

但是我們怎麼從《金剛經》下手呢?

 

那就是這幾句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有得、有求、有為,這一切一切,包括世間出世間都是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電,「應作如是觀」。

 

我們這個身體是肥皂泡,轉瞬決定是要破滅的,正當他光彩奪目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他是空的,不長久的。

 

這些神通,修身,弄了半天,(回頭我有一個很好的作為總結,一個外道,那神通很大。)

 

你這些神通都沒有用,你沒有能夠漏盡啊,你把思惑全斷了。

 

斷了見惑,就是初果,小乘的初果。

 

你要把這個思惑,不但是人間的這種貪、嗔、癡、慢,連色界、無色界、天界的這些貪、嗔、癡、慢都斷盡了,才能證漏盡通啊,只有這個才是。

 

所以我們要去掉執著,我們要走上正路,我們要學習般若,要去掉這一切。

 

所以說貪、嗔、癡是漏,漏盡,貪嗔癡慢都要消除,所以我們要消除貪、嗔、癡。

 

怎麼能消除貪嗔癡呢?

 

就要勤修戒定慧,要很勤地去修行戒定慧。

 

這個戒,我們有的受戒,受了很高的戒,受了菩薩戒了,還有受比丘戒的、比丘尼戒的,等等的。

 

這個有受五戒的,五戒受了一條也算戒,都可以。

 

咱們還有沒有受戒的。

 

不過就是說,這個戒非常重要,所以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,這是無漏的學。

 

佛法要得漏盡通,要無漏啊。

 

你要無漏,你如果是一個杯子,說佛法的甘露我想去裝,可你的杯子是漏的,全部漏掉了,你有什麼用啊,所以要無漏啊!

 

無漏,你要沒有貪、嗔、癡,那你怎麼?要勤修戒定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