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學問是應該要的,求知的能力和進取心本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,這樣社會才會進步。

但是應當知道,學問可以是一種工具,可以用來謀生,可以用來濟世,也能增智慧。

所謂的增智慧,就是用學問、知識,去了解人生,去研究佛法,從研究中得到出離之道。

有一部把禪宗語錄集結的書《指月錄》,紀錄了從諸佛到歷代祖師,由初祖迦葉尊者起。

指月,以手指月,就是說有人不知道月亮在那裡,問人,有人指著月告訴他月亮的方向。

這時候這個人,依著手指所指示的方向,往天上看,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了月亮。

但是如果這個人,看到了手指,聽說月亮的所在,就以為手指就是月亮,就大錯了。

研習佛經、佛法,是要聽從佛的教導,走出一條路,一條出離生死的路,這是指月。

所以是依照佛經的指示去修行,去聽佛的教導,去領納佛的願力,這是淨土法門。

但是應當如是理解,所有的法,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出離而說,是一種出離的工具而已。

就如《金剛經》說: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

我們要過河,如果河太深,無法用走或是游泳過去,我們可以借助船筏這工具過河。

但是我們過了河後,就直接上岸走人,沒有人會把船筏拖著、帶著走的,這會有困擾。

學佛也是一樣,佛法是教導我們智慧的法,而這智慧是讓我們出離用的,不是得名利。

善用佛法的人,他從佛所說的法中,求得出生死的大智慧,出生死後應當不執著於法吧?

阿羅漢都執有法可修的法執,所以《首楞嚴經》五十陰魔最後兩陰魔,就是破這點。

淨土法門最特殊的地方是,阿彌陀佛為憐愍眾生無力修行,更是無力為出離的事業。

所以特別為眾生修行,為眾生成就淨土,為眾生成就往生淨土的法,接引眾生往生。

所以在《無量壽經》對接引眾生往生的第十八願說: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

釋尊解說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願說: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

先談談「聞其名號」,名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說是佛名號,更應說是佛的召喚。

南無就是歸命,假如要說白一點,就是阿彌陀佛的召喚,召喚我們回去,回那裡?

回「阿彌陀佛」的國度,也就是回極樂淨土,回極樂淨土去修行,去成佛阿!

淨土行者就要這樣信入,這樣的話成就文的「信心歡喜」,就有了著落了。

釋尊解說,行者只要一念信入,聽聞佛的名號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當下即信知。

信知佛的救度,而我已蒙佛所救度,就此相信佛的「信心」,即領納佛所賜的「信心」。

佛是覺者,相信自己所成就的佛土,能滿足眾生往生,滿足眾生成佛,這是佛的「信心」。

成就佛土,成就往生,成就名號徧十方世界,以名號召喚眾生往生,名號救度眾生。

而我們聽聞佛名號的同時,應是領納佛名號所具足的信心,如是信入,如是往生。

所以有應捨的,聞其名號,是領納佛所賜的信心,不是執持名號,以為自己的功德。

名號是具有佛的功德,聖道門說,以名召德,佛名號是實名號,可以召實德。

但是那是佛的功德,可以恭敬禮敬,但是不應該據為所有,因為那當下就不是你的了。

佛說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是要我們回極樂淨土成佛,最起碼當下心要回去才算數吧。

你拿佛的名號,當自己的寶,用來執持,用來積功累德,也不回去,當然不是你的。

念佛行者應當如是信知,如是的念佛,聽聞佛名號,即知是佛的召喚,念佛即是回應。

念佛不是光想著名號功德,是感念佛恩,回應佛的召喚,答應佛的攝受接引往生。

應當捨的是那個執著的心,轉變那個想要功德的心,平平實實的念佛,就如此。

文章標籤
念佛成佛是真宗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jaminpan

佛學漫談

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