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知
此指淨土真證境界以云應知。
謂生彼國者,得延促智念劫相即,(一念即無量劫,無量劫即一念。)自在無礙。
唐華嚴經四十九曰: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,莫見脩與短,究竟剎那法。
此明念劫相即無礙破物定執。
般舟讚曰: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。
此乃時因陀羅網門。入此門已,縱經彼國七日,(敵此間三劫生)亦一念須臾頃。
然則經中或說,說一劫得無生,或說經三劫方入初歡喜地,或說下輩華籠六劫十二劫。
皆亦一念須臾之頃。不可定執思意,應知。
明他方得益
問:前品以經歷他方諸佛授記合為第十一門華開已後益,此以他國益攝屬本國益。
今何別開云明他國得益。
答:前品文以他國益屬本國益,說還到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。故釋隨之,
合屬第十一門本國華開已後得益。今文不說還到本國,故別開以曰明他國得益,
實莫不本國華開已後益。科文開合隨文便耳。
不謗大乘
謗疑謗也。或有疑而毀謗,如外道聞佛法,或有疑而不謗,如常人聞佛言。
今於因果法則,信雖間斷,於大乘法理都不起疑謗。故云不謗。
此句所標亦至下辨。
若深信淨土無為樂者善心一發永不退失
信乘佛願捨此穢身則證彼淨土法性無為樂,名深信淨土無為樂者。
言善心者,念佛信心。(如大經說,遇斯光者,歡喜踊躍善心生焉。真實信心名為善心,
觸光柔輭願成就益。)亦名慈心,(覺經四云:聞無量清淨佛聲,慈心歡喜。)
言一發永不退失者,蒙光觸者心不退義,此辨深信因果及與深信本願之差別分齊。
以解行者疑,恐行者疑謂,我雖歸佛法信罪福因果,(罪因惡果,福因善果。)
而還造罪不畏其報,殆同外道不信因果,如斯而念佛安得往生耶。故辨差別。
深信因果是行福一,簡機之法,
深信本願是九品人得生之通因,非簡機之法,(他力道故)
二信相望四句分別。
一‧因果信深,本願信心淺,此人不得往生願心莊嚴真報土,如誡信罪福疑如來智願。
(名言錄曰:信因果者,信佛本願之心弱也。)
二‧因果信淺,本願信心深,此人定生願心嚴土。故前引經勸曰,不問罪福多少。
(不拘罪福因果之數)
三‧一心專念彌陀名號,定得往生,喻之不顧水火二河,二信具深。(最是勝機)
四‧二信具淺,(此結緣機或生化土)
今此文勸本願信深,今日眾生雖信因果,而犯罪者,因果信淺,然而不問罪福多少,
乘彼願力道念念無遺者,即是本願信心深相。
此心一發不復退轉,本由佛光攝護之力,故曰善心一發永不退失。
明聖眾同聲等讚
文恐猶略,具足應言佛與聖眾同聲等讚。何以言之。
上中品疏曰:佛與聖眾同聲讚歎。今亦應爾,若謂今是上下品故佛不讚者。
中上品疏曰:佛為說法又讚出家離諸俗緣。小機尚被佛讚,況大乘行人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