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者
淨信院道隱師為薩州人(今九州鹿兒島縣),初入真言宗學習性相。
後拜於僧樸法師門下,更就教於樸師的高徒明教院僧鎔法師,窮宗學之蘊奧之至極。
與其師及其師兄柔遠法師(快樂院),共享有真宗學界「淨土真宗空華派三哲」之美譽。
在「三業騷擾」之際,道隱法師曾與藝州(廣島縣)的大瀛法師一起,為了破邪顯正,
不遺餘力,此事事盡人所知,家喻戶曉之事。
道隱法師最初住持河內國(大阪府)之西念寺,晚年住持豐前國福島(大分縣)之長久寺。
文化十年(一八一三年)六月四日示寂,享年七十三歲。
法師一生著書約十五部,但曾付梓者有,《本典略鈔》八卷、《寶章明燈鈔》十七卷、
《通關》二卷而已(參照《清流紀談》及《本願寺派學事史》第八十二頁及二○四頁。)
略解題
宗典講錄之所以本書《甄解》之稱,是源於僧樸法師所著《法事讚甄解》為始。
後來僧樸法師的高徒,明教院僧鎔法師承襲這一名稱,著作了《觀念法門甄解》。
鎔師的高足,也是與道隱法師同門的柔遠法師則有《般舟讚甄解》一著。
而今見此書亦安有甄解的名稱,正顯見師資相承,瀉瓶無相違之示。
令人讚歎,其一門孝子順孫,其人才濟濟。佛教
於弘化四年(一八四七年)行照師於刊行明教院僧鎔法師所著《觀念法門甄解》時,
當時有「編主門人有道隱和上者,覃思多年校訂之,厥功偉矣。」這一註。
由此可見,其發揮詩論者,正可說此正是道隱法師之功。
又在於書的卷尾跋文中,可見到,此書是相承於師論,集其大成的學說者。
文中的細註處,處處可見師承,顯現其係承襲師論而徹底無私。
其不掩前人之功,實非近代的人所易於達成的。
甄解之名稱,《大唐內典錄》卷十有「玉石甄解」一目,唐玄嶷法師有《甄正論》之著。
辭典解釋,甄之義為察也、明也,私想之,在原註者的心中,或有「甄別聖淨、真假,
的一個平衡點、限界,藉此甄別本經的奧義,更能深入了解真宗之意旨。」
本經《佛說無量壽經》是淨土的根本經典,自古以來,對本經的註疏甚多。
本書第一卷之文末,就條列出古今之註家,列出共約有二十四種書,即唐朝現存四本,
本朝(日本)其他宗派(他流)八本,淨土真宗(東西兩派合)十本。
另外,鵜飼徹定師的《蓮門經籍錄》則列舉唐即新羅的註家共十二人,舉列出本朝有
四十六家,但是這之中,本家所屬僅有九家,若廣數本家的註疏,以現存於佛教大學,
現藏的註書約有三十種之多,再加之大谷大學的藏書,則有超過五十種以上。
本書多引用自古以來流行於世的唐四家(淨影、嘉祥、元曉、憬興),本朝的大經疏家,
《望西鈔》、《會疏》、《略笺》、《貫思》、《要解》、《義記》、《梵響》、《海渧記》等之說。
又傍引《小經弊帚錄》(慧鐺)《正信偈勦說》(月荃)《稱讚淨土經駕說》(同上)等註疏。
並逐一舉出其所據、出處,辯明其是非,此正是真宗之學的規矩,以最精練緻密的規矩。
今此推薦本書,謂之:真宗之眼目,解釋淨土一代教之根本經典之唯一註疏。
敢如此的說,亦非過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