曇鸞和尚的《往生論註》解釋說:
『夫菩薩歸佛,如孝子之歸父母,忠臣之歸君后,動靜非己,出沒必由,知恩報德,
理宜先啟,又所願不輕,若如來不加威神,將何以達,乞加神力,所以仰告。』
天親菩薩體解佛意,知道當歸依處,因依釋尊的聖教,故造論啟請釋尊,
當知,天親菩薩的一心,是要專依彌陀願海,這一心是專依彌陀,是很嚴肅的。
親鸞聖人於《正信念佛偈》稱讚說:
『天親菩薩造論說,歸命無礙光如來。依修多羅顯真實,光闡橫超大誓願。
廣由本願力回向,為度群生彰一心。歸入功德大寶海,必獲入大會眾數。
得至蓮華藏世界,即證真如法性身。遊煩惱林現神通,入生死園示應化。』
天親菩薩深入經藏,為一代論師,深知眾生要出離三界,唯有全依彌陀之願力。
為了弘揚阿彌陀佛的大願力,故造論宣揚,因願不小,故祈佛力加被。
菩薩深知,唯佛之願力回向,眾生無法往生,無法往生故,出離三界無望。
以此之故,為廣度眾生,以報佛恩故,特彰顯一心為要,無一心則無往生之理。
特於論首,稟明世尊,願佛力加持,並示尊佛之遣,一心歸向彌陀淨土。
此願不輕,非佛力加持無以為達,故於論之首,先啟請佛世尊,願世尊佛力加被。
往生之能否,完全憑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,沒有絲毫的自力可以倚賴。
天親菩薩深明佛意,為了勸導群生,明了此佛之深義,以身作則,
稟明世尊,請辭於釋尊,將一心歸命於無礙光如來,往生極樂世界。
釋尊是我們此界的導師,有如生身之父母,我等得法身慧命之所由者。
今依釋尊之遣,將歸命於阿彌陀佛,往生安樂淨土,是何等的大事。
稟明釋尊,我依世尊之教,當依心歸入淨土,與世尊辭行,願得世尊之讚許。
釋尊說《無量壽經》說彌陀大願,惠以眾生真實利益,廣勸眾生往生淨土。
故知廣勸眾生往生淨土,是釋尊也是十方諸佛出世之本懷,眾生應信知。
為此,天親菩薩自身帶頭引領後世之我等,歸入真實之大寶海,極樂世界。
眾生一入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即證真如法身,真如法身即是佛身,即成佛。
當知,一到極樂世界,並非永住極樂,想在極樂淨土享樂,此非往生之目的。
往生之目的,是為了常沒常流轉的眾生,為了眾生而往生,而成就佛道。
故此親鸞聖人讚曰:
『遊煩惱林現神通,入生死園示應化。』
到了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即得披阿彌陀佛的弘誓鎧甲,到十方世界度眾。
這是往生的真正目的,往生不是為了逃避這世界的苦,是為了眾生的苦。
往生之後還是要再回入此娑婆世界,迴入娑婆世界救度眾生。
老是在極樂世界不成的,這是自了漢,極樂世界沒有自了漢,都是發大心的。
極樂世界一切自然,沒有諸苦,所有的往生者,都是大菩薩,不用我們救度。
往生後,見佛聞法就已經悟無生,就已經不退轉了,正是度眾的時候。
正如先師在天津時所寫的偈說:
『雖知眾生無可度,而我度生願無窮。心而正好行萬里,十方三世正含容。』
度生是隨緣而度,不度而度,度而無度,用心去行不用求回報及成績。
釋尊於《涅槃經》說我度盡一切眾生而取滅度,這眾生是有緣的眾生。
佛出世度進的是與佛有緣的眾生,其他的不是佛不願意度,是無緣。
要有米吃,要先撒稻種,米是果,撒稻種是因,佛出世說法度眾,
已度的眾生是收成,是果,說法是因,一入耳根永為道種,是因。
要知道,沒有下因,不可能也不會有果的,所以說「雖知眾生無可度」。
路上行走,或是到人多的地方走走,有可能認識的沒幾位,因為以前沒結緣。
不能怪說人家不認識你,那是因為我沒有和人家結緣,沒這個因。
度生這條路是漫長的,這是願,成佛的目的,不是成就自了漢。
與眾生無緣,當然度不了眾生,沒關係,那麼先偈個緣吧,種因。
新來乍到,一切陌生,新手嘛,就由種因開始,說「而我度生願無窮」。
佛剛成佛時,觀眾生根基,也認為這裡的眾生不好度,一度想取滅度。
先師說「心而正好行萬里」,山不轉那麼路轉,則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。
度生的事業不是馬上的,這是生生世世的事,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的事。
這無心是不用去心想事成,就是做,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無心。
度眾生就是要這種心,沒有恨鐵不成鋼的心,鐵沒有鋼的堅性,不會是鋼。
孔子說因材施教,糞土可以是好田,可以生長出好東西,不要拿來塗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