曇鸞菩薩應是東土第一位把淨土教法依經論做論述,並加以推廣弘傳者。
雖然有人把東晉時候的慧遠法師推為第一,但是我們從他的生平事蹟,無法證知,
他當時是依照淨土經論,號召了很多人,在廬山成立蓮社,與大家一起念佛,
求願往生極樂世界,當時也有很多人成就往生,但是沒有論述等,故不採用。
宗祖聖人於正信念佛偈,讚曇鸞和尚說:
『本師曇鸞梁天子,常向鸞處菩薩禮。三藏流支授淨教,焚燒仙經歸樂邦。
天親菩薩論註解,報土因果顯誓願。往還迴向由他力,正定之因唯信心。
惑染凡夫信心發,證知生死即涅槃。必至無量光明土,諸有眾生皆普化。』
曇鸞大師鴈門人,大約是現今的太原,後來住於汶水的玄忠寺。
自幼就有出世之志,《七高祖傳》記曰:
『神迹靈怪逸於民聽,時未志學,便往尋焉備覩遺蹤,心神歡悅,便即出家。
內外經籍具陶文理,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,讀大乘經,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,
因而註解,文言過半便感氣疾,權停筆功周行醫療。行至汾州秦陵故墟,
入城東門上望青霄,忽見天門洞開,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覩,
由斯疾癒,…顧而言曰,命惟危脆不定其常,…果尅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。』
曇鸞大師自幼就很用心於學問,志學者,論語曰:吾十有五,而志於學。
曇鸞和尚自幼對於出世之事很有興趣,並且在十五歲以前就發心出家,致力於經論。
四論就是指,《中觀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等。
就是三論宗所宗的三論加上《大智度論》,在當時被稱為四論宗,行於北地。
相傳是由曇鸞和尚開始講習,並盛行於南北朝的北地,而南方則盛行三論。
因為著手註論,而感到身體不適,無法繼續,所以停筆到各處找尋醫療之法。
於汾州秦始皇的陵寢附近廢墟間,忽然見到天上出現天門,而天門洞開,
而且六欲天有如階梯般的上下排列,因此氣疾就此痊癒,因此感到人命無常,
唯有找到長生不老之法,才能夠專心於佛法的修持,故到處找妙方。
知道南方有一隱士陶弘景陶隱居,故欲往江南拜訪之,以求得仙方。
所處的時代為動亂之世,南北分治,當時南方為梁朝大通年間。
進入梁國時自稱為北國虜僧曇鸞,被當作細作,就是以間諜方式來詢問。
因為梁武帝重佛,查無問題後就通報武帝,武帝乃要人引他入重雲殿。
這重雲殿要先經過千迷道,直入殿見梁武帝,後出殿直過千迷道。
千迷道其徑曲折,層層疊疊的,並有二十餘門,鸞和尚自己出去,一無錯誤。
梁武帝驚歎曰:此千迷道,從來舊侍往還疑阻,如何一度遂乃無迷。
梁武帝崇敬曇鸞和尚的智慧,故於和尚返北後,每天上早朝前一定朝何上方向拜。
武帝問說為何來南方,告知因為佛法,又恨年命短促,所以遠來造訪陶隱居求仙方。
武帝答之,此傲世遁隱者,也屢次徵造召,都不肯來見,可以任你造訪之。
曇鸞祖師就致書陶隱居,請求相見,陶隱居一接書信回信說:
『去月耳聞音聲,茲辰眼受文字,將由頂禮歲積,故使應真來儀,正爾整拂藤蒲,
具陳花水,端襟儼思,竚聆警錫也。』
上個月就已經聽聞您到此,至今親見您的書信,頂禮呈接,若您能親自降臨,
將先整肅居所,打掃庭園,香花淨水,並恭敬迎接,聆聽您的教誨。
曇鸞和尚一到訪,受到陶隱居熱誠的接待,並且將仙經十卷,致增給大師。
於回程,有一鮑郎子神,每每在江上鼓浪,一鼓湧浪就是七天才會停止。
到之時正值波浪初鼓,,故無法渡江,便往廟所以情祈告,必如所請當為起廟。
神就現行,狀如二十歲,告鸞師曰:若欲度者,明旦當得,願不食言。
第二天早上浪仍大,但纔入船裡便風平浪靜,依期達帝,並具述由緣,帝更起廟。
鸞師即辭帝還歸魏境,想找一處名山,依照仙方修治,已便成就長壽之道。
一路行到洛下,遇到中國三藏菩提留支,這裡的中國是指印度,不是現在中國。
就啟問說: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乎。
留支唾地曰:是何言歟,非相比也,此方何處有長生法。縱得長年少時不死,
中更輪迴三有耳。
即以觀經授之曰:此大仙方,依之修行,當得解脫生死也。
鸞師頂受,並即將所寶貝的仙經以火焚燒,因此自行化他流靡弘廣。
魏皇帝亦即重視鸞師,號之為神鸞,下敕令住幷州大巖寺,後居汾州石壁玄忠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