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日之中乃得見佛
初一日一夜華合不見佛,華開後七日之中得見也。
問:華開已後應時即得見,何云七日之中得見。
答:準上上品有三人不同,則當品發心,(無上道心)亦應有不同。其最勝者,
華開已後應即時見,其稍劣者,一日乃至七日之中應得見佛。以第七日為限,
故云七日之中。
聞眾音聲皆演妙法
眾音聲者,光明寶林等音聲也。
準前品說聞眾聲說第一義諦得不退轉,(初住無生)徧至十方,今亦應說聞,
演妙法得不退益,遊歷十方,不說得益,雖是文略,不得不退益,何得遊十方。
求生淨土斷貪瞋
傳通記曰:上輩(三品)上根,於穢土中隨分捨離貪瞋癡等,名斷貪瞋,如前品言。
若深信生死苦者,罪業畢竟不重犯。
在穢若能斷貪瞋者,則堪依心起行之分,何勸信無有出離之緣耶。
波焰常不休之喻,為不被上輩人耶。
楷定記曰:求生淨土,三心正因,斷貪瞋即廢惡正行。
爾何不言廢貪瞋耶。(斷,斷絕之義,與廢義異故。)
又觀門義曰:信乘佛願力定生極樂者,不斷煩惱,(貪瞋)功與斷等,
故云求生淨土斷貪瞋也。
此解稍可也。(可點求生淨土則斷貪瞋。)近於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之義。
今謂,可從斷還求而讀。(求於生淨土,斷貪瞋。)謂諸佛淨妙土,斷貪瞋已得生,
無有未斷得生之理。彌陀淨國,生已自斷,非斷後生。故大經曰:
『生無量壽佛國,長與道德合明,永拔生死根本,無復貪恚愚癡之患。』
欲生彼國,永斷貪瞋。是故求生淨土斷貪瞋。十住斷結經第七曰:
『有四億眾,(大比丘眾)心自思惟,生死不斷,斯由貪愛。我等願樂生無欲國,
乃能修此覺位三昧。佛告之曰:西方有佛,名無量壽,其土清淨,無婬怒癡,
欲生彼者,可發誓願。時四億眾即於座上同心發願,求生彼國,隨其行盡,
皆得生彼。』
佛世上機,尚各自患貪瞋難斷,為願西方。況末代賊害者,誰能斷貪瞋耶。
故今斥其為斷求生。
問:若為斷求生,何局上輩人耶。
答:上輩人,有智志道,深恐貪瞋妨菩提心,不同下輩畏苦願生,故就上輩示斯義耳。
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相續助三因
上句明顯說自力行位相,下句示隱彰他力專念義,攝盡一經隱顯分齊耳。
就行差別分三品者,就所修行優劣差別,分三品位,
此簡諸師以上三品判為菩薩。(地上)就其本位分三品耳。
言五門者,論五念門。(禮拜、讚歎、作願、觀察、迴向。)
言三因者,三心正因。(雖亦通自力,而今取他力。)
五念門行,能助三心,另念念無遺,故名助三因。
更設問答,以辨文旨。
問:論讚歎門,通讚歎稱名,何以稱名,共為助業。
答:禮讚序,引讚歎門,且置撐名,但取口業讚依正德,今亦同然。
問:論觀察門,是定善觀行,何今為散機所修助業。
答:論觀察義兼觀解,(散動心中思想依正,名為觀解。)便同經文生想名觀,
今取彼觀解為上輩(散義)助業。
問:上輩人修五念門,經所不見,何由論之。
答:上輩既具迴向發願心,迴向即是彼迴向門。發願即是彼作願門。
(楷定記第三卷十二丁曰,彼論作願迴向二門,配為迴向發願心耳。)
迴向發願自力他力,如前疏文慇懃所釋,今取他力迴向發願心所起行,猶屬助業,
修觀察門,如向所辨,既修三門,(作願觀察迴向)修禮拜讚歎,理在絕言耳。
故釋云五門相續助三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