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七日專精進
此明上上品修業時節也。
舟讚上中品讚曰:一日七日俱迴向。
又上下品讚曰:迴心念念生安樂。
此則一日七日之言,通中下耳。
畢命乘臺出六塵
無始識心沒在六塵,曠劫流轉,今初得出。
不言出塵乘臺,言乘臺出塵者,信和尚曰:妄念者凡夫自體也,至臨終夕,
一向妄念之凡夫,乘蓮臺時,乃轉其妄念心,成悟之心也。
一者總明告命
十一門義,如前既辨。
總明告命者,至下當更辨。
問:三輩文前,各標十一門。中輩十一門,除第一告命,其餘十門,皆置正言。
上輩十一門中,但於第五(正明簡機堪與不堪)六(六正明事法不同)
七 (七正明修業時節延促異)置正之言,餘不言正,下輩十一門,都不置正言。
正字有無有其由不。
答:有二說。
一云無由。傳通記曰,文言具略,無別由耳。觀門義說,亦全同之。
一云正者正行之正。(及世微善捨己業執,則還佛德成往生因,名為正行,亦名正因。)
中輩小扇,及世微善,為大乘善根界因行,唯是彌陀別願勳功,諸佛所不能,
諸教所不說,為顯此義故,一一置正言。下輩念佛,從來往生淨土正行,非言之限,
故不言正。上輩所修,是大乘行,若能迴願,諸佛淨土,亦能攝之為其正行,
不足以為彌陀願功,故不言正。然其第五六七三門正是與餘八門為體,
故於三門置正言耳。(了音鈔意,大同斯義,筆舌短拙,頗難聞耳。)
明雖持小戒等不得有犯攝有餘僽恒須改悔並令清淨
此釋無眾過患一句。解有二義:
一就一人解無眾過,小戒等者,於當品中,或有一類兼習有漏定慧及慈,故置等言。
般舟讚曰:中品上生凡夫等,偏學聲聞緣覺行,戒定慈悲常勇猛。
不得有犯者,重罪(五逆四重)無有犯,經說不造五逆者是。設有餘僽者,
重罪之餘僽,僧殘吉羅等,種種輕僽也。重罪易制,輕罪難持,因示一事。
如依釋,言雖持小戒重罪不得犯,設有餘輕罪,恒恐須懺悔,滅其罪垢,
必令清淨。故名無眾過患。
二就二人解無眾過,可讀文曰,明雖持小戒,句等不得有犯,設有餘僽,恒須改悔,
必令清淨。謂當品行人,雖同持小戒,而精粗稍異,等不得有犯。經說不造五逆者是。
設有餘僽者,重罪之餘倃,得有犯者,明其粗精人也。重罪輕過等防無犯,
故置等言,設有已來舉其稍粗。如涅槃經說,有二人智者,一持戒不犯,
二犯已懺悔。今明當品攝二人也。
行者見已心大歡喜
見佛來現及放光相,此且舉見,以攝奇聞彌陀說法及讚歎聲。
問:前三品說見授手,(上上品說授手迎接。中上同說一時授手。)當品何不說,
其見授手耶。
答:此表劣於前品人,然次文說自見己身坐蓮華臺,此示不覺而坐華臺,若不授手,
安得坐華。故下品中生說迎接此人,接者即是授手之義。故疏以十一門通被三輩九品,
其第九門,臨終聖來迎接不同,即受手相。況復其實三輩九品,一向專念,無優劣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