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《序題門》釋云:
「法身常住比若虛空」,亦是顯彼國常住之益也。
故以極樂言,無為常住之國者,不依凡夫之作為或失或出。(82)
這一段是講的,念佛行者往生之所,為無為常住之國,此即是極樂世界之境界。
這一段話是出在〈玄義分〉的名門之下,所以著者稱之為《序題門》可能是記錯。
這一段文飾這麼說的:
既生彼國,更無所畏,長時起行,果極菩提,法身常住,比若虛空。
經上說「即得往生」,也就是在信之一念成就時,即得往生,所以之後就是既生彼國。
往生極樂,常能見佛聞法,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風聲水聲,處處是念佛念法念僧之聲。
為阿彌陀佛所攝取不捨,所住之處所,清淨無為,無有造惡之處,當然無所畏。
這個無所畏,可以讓信心行者,依此長時起修,而達成極果,成就佛道,成就度生。
修行要具眼,就是說要修行之前,必須要有智慧,智慧如眼,有眼睛才能明白目標。
有眼睛才能分辨方向,才能讓行路人走離障礙,不會誤入歧途,而走到真正要去的目標。
所謂「六度萬行,前五度如盲,以般若為前導。」般若智慧就是眼睛,有眼睛的修行,
才是真正的修行,才能如實修行,到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的開導,就是有了般若智慧。
有般若智慧的修行,長時的修行,決定可以成就佛果,就是果極菩提。
這是第十一願的願成就,第十一願的願文說:
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不住定聚,必至滅度者,不取正覺。
這一願是保證往生者必定住正定聚,必定至滅度,也就是必定成佛,成佛度眾生。
我們看看親鸞聖人臨終時所說的話,他所做的詩,一個往生者就是應該這樣。
御臨末の御書
我が歳きはまりて、安養浄土に還帰すといふとも、和歌の浦曲の方男浪の、寄せかけ寄せかけ帰らんに同じ。
一人居て喜ばば二人と思ふべし、二人居て喜ばば三人と思ふべし、
その一人は親鸞なり。
我なくも法は尽きまじ和歌の浦
あをくさ人のあらんかぎりは
弘長二歳十一月
愚禿 親鸞 満九十歳
「雖將還歸安養淨土,但如和歌浦曲的方男浪,我將不斷地一次、
一次地再歸回。當你一人在聖教中歡喜時,應知實際上有二人在歡喜;
當二人歡喜時,應知有三人在歡喜。那第三人,是親鸞。」
往生極樂,這是大慈悲的行為,不是自己怕苦,是怕眾生受苦,所以往生。
深知自己無力,無法出離三界,更何況度眾生,所以全依彌陀,成就往生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