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於《序題門》釋云:

「法身常住比若虛空」,亦是顯彼國常住之益也。

故以極樂言,無為常住之國者,不依凡夫之作為或失或出。(82

這一段是講的,念佛行者往生之所,為無為常住之國,此即是極樂世界之境界。

這一段話是出在〈玄義分〉的名門之下,所以著者稱之為《序題門》可能是記錯。

這一段文飾這麼說的:

既生彼國,更無所畏,長時起行,果極菩提,法身常住,比若虛空。

經上說「即得往生」,也就是在信之一念成就時,即得往生,所以之後就是既生彼國。

往生極樂,常能見佛聞法,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風聲水聲,處處是念佛念法念僧之聲。

為阿彌陀佛所攝取不捨,所住之處所,清淨無為,無有造惡之處,當然無所畏。

這個無所畏,可以讓信心行者,依此長時起修,而達成極果,成就佛道,成就度生。

修行要具眼,就是說要修行之前,必須要有智慧,智慧如眼,有眼睛才能明白目標。

有眼睛才能分辨方向,才能讓行路人走離障礙,不會誤入歧途,而走到真正要去的目標。

所謂「六度萬行,前五度如盲,以般若為前導。」般若智慧就是眼睛,有眼睛的修行,

才是真正的修行,才能如實修行,到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的開導,就是有了般若智慧。

有般若智慧的修行,長時的修行,決定可以成就佛果,就是果極菩提。

這是第十一願的願成就,第十一願的願文說:

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不住定聚,必至滅度者,不取正覺。

這一願是保證往生者必定住正定聚,必定至滅度,也就是必定成佛,成佛度眾生。

我們看看親鸞聖人臨終時所說的話,他所做的詩,一個往生者就是應該這樣。

御臨末の御書

我が歳きはまりて、安養浄土に還帰すといふとも、和歌の浦曲の方男浪の、寄せかけ寄せかけ帰らんに同じ。

一人居て喜ばば二人と思ふべし、二人居て喜ばば三人と思ふべし、

その一人は親鸞なり。

我なくも法は尽きまじ和歌の浦

あをくさ人のあらんかぎりは 

弘長二歳十一月

愚禿 親鸞 満九十歳

「雖將還歸安養淨土,但如和歌浦曲的方男浪,我將不斷地一次、

一次地再歸回。當你一人在聖教中歡喜時,應知實際上有二人在歡喜;

當二人歡喜時,應知有三人在歡喜。那第三人,是親鸞。」

往生極樂,這是大慈悲的行為,不是自己怕苦,是怕眾生受苦,所以往生。

深知自己無力,無法出離三界,更何況度眾生,所以全依彌陀,成就往生度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