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『我等所信者,攝取不捨之願也,縱犯不思議罪,不念佛而終,亦得速遂往生。

 設使臨終尚能念佛,然,開悟期近,自應更加相信彌陀,報謝恩德。

 企圖滅罪是自力之心,臨終正念,若係其人本意,是無他力信心矣。』

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佛願所成就,是佛力使我們往生的。

在眾生方,我們只要生起想往生之心,順從佛之願力即可,做一個佛的乖兒子。

只要信入佛的本願就可以,佛的本願就是要救度我們,使我們都成佛。

當聽聞佛的本願,應起欲往生想,不管我當下是好是惡,都不用去想。

就以當下的一念心,領納佛要救度的意旨,當下承接佛要救度我們之心。

古德說:白鶴腳長,就腳長的樣子去,鴨子腳短,就以短腳的形態去。

沒有規定一定要以何種身材才要,腳太長要鋸一些掉,太短的要接一些。

都不用,佛要的是我們,要的是我們能離苦得樂,就是這麼簡單。

是佛攝取不捨的願力,使我們得以往生,所以我們只要放下,承佛之救度即可。

一個一生造惡從無一善的大惡人,放下一切,領納佛的願力,成就往生。

一位一生之中,自己檢討再三都認為沒有犯過的人,也一樣放下一切,往生。

《六祖壇經》有一句話說:

『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』

那個一生造惡的人,聽聞佛的大願救度,就應該放下一切去承受領納佛的大願。

那位一生為善的大善人,一樣要放下一切,才能領納佛的大願,往生極樂。

所說的捨得、捨得,表面是說肯布施,但是深層的真義是能捨才能得。

要有所捨才能有所得,那惡人要捨那我是惡人的心,善人要捨我是善人的心。

所以六祖對惠明禪師說:不思善,不思惡。

就是放下一切,雙手空空的,手空空的才能抓取新的東西。

心空空了,沒有那些善、惡的雜務、雜念,才能容納佛救度的慈悲心。

六祖說那時候才是你本來的面目,成佛才能回復你的本地風光。

這成佛做祖,就這麼簡單,應該還有些機密話,應該更進一步認清。

《六祖壇經》下一句話說:

『與汝說者,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』

沒有秘密,佛要救度我,我接受佛的救度,就這麼簡單,不用懷疑。

東條英機這樣的人,犯了那麼樣大罪的人,都能蒙佛的救度,往生極樂。

當東條英機領受佛願的救度時,人再鴨巢監獄,還在報怨失掉自由。

他不是忽然死,或者病死的,而是被處絞刑,所以臨命終前,早就知道他要死。

面對死亡,沒有懼怕,還能坦然以對,從他臨終前的詩可以看出,那種平淡。

人對未知會懷有恐懼,但是如果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是那裡,就不一樣了。

東條英機知道,雖然所造的惡很大,如果是自己去面對,他將永遠無法償還。

但是今天有阿彌陀佛的幫忙,阿彌陀佛的願力,這些罪、這些業,就容易了。

所以他說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就馬上回來此娑婆世界,彌補他的過失。

嚴格來講,念佛不應該是用來滅罪的,把所有的罪業都滅除後,將如何?

我們與這世界的業沒有了,業的緣也沒有了,那又將如何,眾生與你緣盡了!

佛度眾生要靠因緣,沒有因緣就無法度眾生,把一切的業滅了,因緣也斷了。

我們成佛就是要度眾生,如果只為自己,那是自了漢,頂多是成就阿羅漢。

在《首楞嚴經》五十陰魔理,講到最後兩種陰魔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,是要斷的。

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千眾退席,佛說,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。

成佛就是要度眾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成佛,不是為了要享樂。

只為自己個人打算的,如果到得了極樂世界,應該也要在蓮華胎宮中沉澱一段時候。

最起碼要了解成佛的真義,南無阿彌陀佛的含義,為什麼要成佛。

至於臨終之時會有任何的事情發生,會不會尚存正念,這與我能不能往生無關。

我既然是一個業報身,業報要在何時現前,不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,也不應該控制。

我今生所受的業,應受的業,那是已經成熟的業,本應順著、隨著業去走。

信佛的心不變,也理應不變,因為是佛不變,佛的攝取不捨從沒有變。

我的往生已決定,就可以了,其他一切就隨緣了,不用去強求。

臨終時能不能念佛,對一位信心行者已經不是很重要了,畢竟到了極樂就見佛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