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然上人著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所標示:
「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」及
「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
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」
《觀經》十六觀之第七觀云:
「佛告阿難及韋提希,諦聽、諦聽,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,
乃至,說是語時,無量壽佛住立空中,觀世音、大勢至,是二大世,侍立左右。
乃至,白佛言,世尊我今因佛力故,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。等等。」
《觀經》十六觀之第九觀云:
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
一一好中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,一一光明,徧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
乃至, 但當憶想,令心眼見。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諸佛,
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」
要知道,觀經全名為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是以觀為主,
但是無量壽佛現前,是因為佛力加持故,如果沒有佛力眾生是沒辦法見佛的。
第九觀,定觀見佛相好莊嚴,無量光明,
但是一一光明,徧照十方世界,是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
定中是要你看佛只攝取不捨的是, 念佛眾生。
佛要定觀利機,憶想、令心眼見,而見此事者, 名念佛三昧。
是念佛三昧,不叫做觀佛三昧。應知。
所以說:往生之業,念佛為本。
又說:正定之業,即是稱佛名。
因為依佛本願,獨攝念佛眾生不捨,所以稱名必生,佛本願力故。
所以《觀經》云:
「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
佛說法四十九年,所說經典無數,都入阿難尊者的智慧海中。
我們現在所讀的經典,都是由阿難尊者口中再誦出來,諸阿羅漢記住而傳下來的。
所以開頭一定是如是我聞或是我聞如是,一時佛在某地方講的,
有那些大比丘眾、菩薩眾及在家眾。
佛要阿難尊者持《觀經》的十六觀,就是持 無量壽佛名。
很清楚的點出,這定、散等十六觀,是應捨的。
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,才是諸佛出世本懷,是應取者,應知。
《安心決定鈔》云:
「淨土法門者不出領解第十八願也。」
又云:
「言領解第十八願者,即是領解名號。
領解名號者,即是領解阿彌陀佛代眾生成就願行,而先於機成就往生之刻,
以十方眾生之往生為正覺之體也。」
佛憐憫我們這些五惡的眾生,一群無力也不想出離此惡苦世間的眾生。
娑婆世界是諸佛都不想來教化的國土。
世尊因為憐憫我們,來教化我們,教我們最速、最捷的法門。
阿彌陀佛的願力的精華在第十八願。
能真正完全了解第十八願的真諦的是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。
所以《安心決定鈔》云:
「淨土法門者不出領解第十八願也。」
全部淨土法門的重心就是,阿彌陀佛要救我,我要讓阿彌陀佛救度。
領解上面的話語,也就全盤領解第十八願。
所以說:言領解第十八願者,即是領解名號。
南無者就是歸命及迴向,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。
以我們現在人的語言講,就是南無就是回來,回來做什麼?
回來做佛,做阿彌陀佛,所以稱 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