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甄解》云:
「一切群生海,自無始已來,乃至今時,穢惡污染無清淨心。
虛假諂偽無真實心。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汙善心。
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,是以六度之行難成就,
布施、持戒、起立塔像等諸行難修,孝養父母等世善尚難,
況出世善乎,散善尚猶難,況定善乎。乃至,
是以法藏菩薩以平等大悲為之思惟,乃至,
以六度等諸行而不為往生願,定散諸行外別立此願。
以念佛一行為往生正因,一切眾生往生正因之願是也。」
道綽禪師著《安樂集》引《大集月藏經》云:
『「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,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。
第二五百年,學定得堅固,第三五百年,學多聞讀誦得堅固。
第四五百年,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,
第五五百年,白法隱滯,多有諍訟,微有善法得堅固。」
又云:
「諸佛出世,有四種法度眾生,何等為四。
一者口說十二部經,即是法施度眾生。
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,一切眾生,但能繫心觀察,無不獲益,
即是身業度眾生。
三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,即是神通力度眾生。
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,若總若別,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,皆生佛前,
即是名號度眾生。」
計今時眾生,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,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,
若一念稱阿彌陀佛,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
一念既爾,況修常念,即是恆懺悔人也。
又若去聖近,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,後者是兼。
如去聖已遠,則後者稱名是正,前者是兼。
何意然者,實由眾生去聖遙遠,機解浮淺暗鈍故也。
是以韋提大士自為,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,輪迴多劫,徒受痛燒,
乃至,大聖加慈,勸歸極樂,乃至,唯有淨土一門,可以情悕趣入,
乃至,欲使前生者導後,後去者訪前,連續無窮,願不休止。』
我們現在離道綽禪師已經一千多年,所以第五五百年也已超過。
離聖更遠,善法更微,所以更應以念佛名號為正行。
《大集月藏經》云:
「佛涅槃後,無戒滿州。」
第九又云:
「譬如真金為無價寶,若無真金者,銀為無價寶,乃至,
若無得定凡夫,淨持戒以為無上;若無淨持戒,漏戒比丘以為無上;
若無漏戒,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。乃至,
應受世供,為物福田。何以故?能示眾生,所怖畏故。」
《教行信證文類》化身土云:
「正、像、末法所有行事,廣載諸經,內外道俗,誰不披諷。乃至,
但今所論末法,唯有名字比丘,此名字為世真寶,更無福田,
設末法中有持戒者,既是怪異,如市有虎,此誰可信!」
又引《涅槃經》云:
「像季、末法不行正法,無法可毀,何名『毀法』?
無戒可破,誰名『破戒』!乃至,
又像、末無證果人,如何明彼聽護二聖!」
法藏菩薩,阿彌陀佛的前身因為體念在末法時期連戒都沒有,根本無戒可守。
只能以稱佛名號而蒙佛救度,所以不教眾生修諸功德,求生西方。
只教眾生念佛,並且在名號裡具足了發願迴向以及其行。
眾生生應體念佛的慈悲,應領受佛本願的深意,深信不疑。
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彼世界,想修定的、想持戒的,都能如願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