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然聖人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云:
「又復一切眾生,都不自量,若據大乘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第,曾未措心;
若論小乘,修入見諦修道,乃至那含羅漢,斷五下除五上,無問道俗,未有其分。
縱有人天果報,皆為五戒十善,能招此報,然持得者甚希;
若論起惡造罪,何異暴風駛雨。是以諸佛大慈,勸歸淨土。
縱使一形造惡,但能系意專精,常能念佛,一切諸障,自然消除,定得往生。
何不思量,都無去心也!」
老修行、學佛的人,常常勸人要念佛,要老實念佛。
其中老實兩字最最實在,也最重要。
其實老實不只是對待事物,待人接物,須要用這種心情。
對自己更重要,因為要不能看清、認識自己,不了解自己的能力,很容易出錯。
就講通途所要求的往生要件,念佛要到一心不亂,往生才必定。
這個一心不亂,是很高的標準。
試問目前的人有幾位能達到,有幾位有能力去達成這個目標。
再試問,目前的念佛行者,有多少人的目標是一心不亂的。
既然並非能力所能及的,還是努力的全力以赴,可能成功嗎?
就算全力以赴,能達到一心不亂嗎?這樣是有智慧的做法嗎?
老實就在這地方用功,看看自己的能力,能否用得了力。
老實也就是對自己負責,事實上對自己不老實,往後的事還是自己負責。
古人說:黃泉路上父子不相替。
因為地獄的苦是沒有人可以忍受的,老實就要在這裡注意。
天天念佛,天天緊張,因為無法達到一心不亂。
念佛時認為自己往生有望,但是不念時又惶恐萬分。
認為自己往生之路還遙遠,
終日求佛救度,終日疑佛不救度,惶惶不可終日。
為什麼不好好的在經上下功夫,看看經上所寫的。
第十八願稱:
『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』
第十八願成就文:
『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』
是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而成就文是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
信心,對佛的信心,對往生必定的信心,乃至起了一念都成。
佛即知之,佛的攝受不捨就及於該眾生,應知。
如果以這種心情來體會佛意,那往生必定,而且當下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
老老實實的問自己,這樣的往生可不可以做到,因為就是「信」字。
就是這樣的自在,生活在信心歡喜中,因為已蒙佛救度。
因為往生已成,只等此生報盡,就是回歸極樂之時,成佛可待。
何等自在,何等的幸福,感恩,就是感佛恩。
《歎異抄》後序云:
「某日聖人云:『善信信心與上人信心一也。』
勢觀房、念佛房等同朋,不以為然,詰問道:
『上人信心豈可一於善信心?』 乃至,
法然上人曰:『源空信心,如來所賜,善信信心,亦如來所賜,故是一也。
別具信心之人,將往之淨土,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。』」
這裡所提到的善信就是親鸞聖人,源空者,法然聖人。
親鸞聖人師承法然聖人之教,深得精要。
所以知道恩師的信心精要乃阿彌陀佛所賜,並非另外外求所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