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正語者,興為摩訶那摩(大名),寂為婆沙波(起氣),《梵響》從之,
《會疏》為阿奢踰時(調馬),《音義》從寂,引《本起經》、《四分》等
(《最勝王》婆濕波,此云氣息,或婆師波,或云婆尸波,此云淚出)
婆沙婆豈正語梵名乎?諸經中未見有正願、正語之的證,
強引配五比丘者暗推耳,不可據。
今釋列名有二:一明垂跡因緣(依大比丘眾語);
二彰法門實德。初垂跡因緣者,如諸注釋。
了本際者,最初得道五比丘之中一也。
淨影云:憍陳如是姓,阿若是字,阿言無,若之言智,證無成智,故曰無智。
無是一切諸法本性,名為本際,於此本際知見明瞭,名了本際。
《祥疏》云:了之言識,本際是空,從所識標名,亦稱阿若憍陳如,
此言無智,如是姓,於初轉法輪最初悟道。(已上)
正願者,祥云「本期出家得道故」;
正語者,祥云「口無四過故」;
大號者,祥云「美名遐布故」,寂云「應摩訶納」,
(《會疏》、《音義》、《梵響》並同)唐、宋二本云「大名」,
吳譯「摩訶那彌」,《本行集經》、《最勝王經》曰「摩訶那摩此云大名」,
《最勝王疏》云:
甘露飯王之第二子,王有二子,一云阿泥律陀,二名摩訶那摩。(文)
仁賢者,《唐譯》云「有賢」,《四分律》云「破提」,
《本行集經》三十四「跋提黎迦,此云小賢。」(會音同,梵亦同)
《最勝王經》云「波帝利迦,此云善賢。」
《最勝王疏》云:是白飯王第二子也,王有二子,一名難提迦,二名婆帝利迦。
離垢者,漢本云「無塵」,唐譯無垢,吳本維未坻,(毗、維梵通)
即是《本行集經》耶輸陀等五人中第一毗摩羅是也。
《會疏》云:離垢已下耶舍及四親友。《本起經》夜耶翻為名聞,正是耶舍比丘也。
《本行集經》標四友四居士,一名毗摩羅,此云無垢;二修婆脫,此云善臂;
三富蘭那伽,此云滿足;四伽婆跋帝,此云牛主。
《四分律》云:耶輸伽有力小四友,在婆羅祭住,一名無垢,二名善臂,三名滿願,
四名伽梵波提。明知今離垢彼無垢,善實彼善臂,具足彼滿足,牛王彼牛主。(文)
《梵響》、《音義》同之。
名聞,唐本云「善稱」,宋「稱天」,《本行經》:「耶輸陀」,此云「上傘」。
此子初生,上有寶蓋自然出現,以是因緣,名聞流布,遍於一切。
今本於此乎?未可知也。
善實者,唐本「須跋陀羅」,《不思議境界經》:「修浮帝」,此云「善實」,
《探玄》十八亦云「善現」,《苑音》三(十二)曰:「須菩提,此云『善現』,
亦云『善實』,舊云『善吉』非也。
《應音》四(二右):梵云須菩提,或云藪浮帝,或云蘇部底,此譯云善實,
或云善業,或云善吉,皆一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