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造惡既多罪亦非輕
此釋以惡業故一句。文義微遠,卒不易解。
以惡業故句,義承上起下,惡業二字,承上逆惡具諸不善。
以故二字,起下應墮惡道。
疏文辨此義,造惡既多者,釋惡業二字。
惡業言總承上句五逆十惡具諸不善,故釋惡業言云造惡既多。(既之言標承上)
罪亦非輕者,釋以故二字,惡果名罪,罪者催也,地獄苦具摧碎其身。故名為罪。
次下所說應墮惡道受苦無窮釋罪碎果,以故二字起下罪果,故釋以故言。
云罪亦非輕。(惡業名罪因中說果)
明非業不受其報非因不受其果因業既非是樂果報烏能不苦也
此釋應墮惡道一句。
就中非業下至其果,釋應之言,因業下釋惡道之言,經說應者決定義。
(照疏釋曰應猶合也)
惡因感惡果,決定不可免,名之為應。故以因果決定之義,釋應之辭。
言非業不受其報者,此約惡業定受惡報,故名為業。
業定感其報,故云非不受其報。
言非因不受其果者,此約惡因定受惡果,以釋應言,因習因也,果習果也,
且如今身樂行婬欲,是名習因。
在地獄中妄見欲境,(所愛男女來現招喚)是名習果。
惡習因決定感招惡習果,故云非因不受其果。
問:但舉惡業惡報,義可足,何更論惡習因習果。
答:惡習因助成惡業,惡習果能莊嚴惡報,故今業報因果,並舉以釋成應之義而已。
(傳通記解全同此義)
言因業既非是樂者,自下釋成惡道之言,現在所造惡因惡業,悉是苦因,非樂之種,
故云因業既非是樂。
言果報烏能不苦者,烏字他書多作焉字,烏焉二字同訓何也。
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
大經等說華內快樂如忉利天,無喻比丘入三禪之文。
楷定記曰:未見明文,但本願云國中人天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。今恐依彼,
顯示華內快樂之義,故標其義以言應知。
願文但舉彼土聖眾不執樂相無染清淨,喻無學羅漢入滅盡三昧。
(願成就文曰: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。)不必比類三禪樂耳。
如涅槃經二十一曰:有佛世界,名曰不同,若有眾生聞其華香,身心安樂,
譬如比丘入第三禪。
恐依此文隨義轉用,穢土最樂在第三禪,穢土極苦在阿鼻獄。
此人應受最極劇苦。(應墮惡道受苦無窮)華報既來逼,而忽生淨國,雖處華內,
有三種障,而所受快樂,如入第三禪。
此乃最樂極苦相對,欲以戒勸世上愚人,故引彼經隨意轉用。
示轉用由故云應知。又應知言,冠次下文,昔者惠布法師嘗言:
方土雖淨非吾所願,若使十劫華中受樂,不如三塗極苦之處救眾生也。
空腹高心漢,動傚口此事,芥子許火星點身尚雖忍,況代眾生受地獄苦。
非得忍大士,安能堪之耶。
(此乃是俗語所說的,「乞丐發大願」,自己甚麼都不是,還要人家幫忙,不說出三界。
連生活都需要人家供養、供給,不把信心定下,就在高談闊論,無知之極。)
故大論云:具縛凡夫有大慈悲救眾生者無有是處。
然彼惠布因疾迴心念佛願生,次下誡勸彼類,故置應知言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