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三昧,亦復如是。
非依眾生之稱念而出來,忘失即失去之法。
當要詳細領解此理也。(83)
前面一節講所入之土,為無為常住之土,無為常住就是常樂我淨的淨土。
無為常住的淨土,不是普通人可以往生的,要有相對的無為常住之性。
所以說是,能招果的因,必須是無為常住,才能招相同之果,無為常住的極樂世界。
這一段文是辯能入之因,與所入之果,與前之稱之即有念佛,忘失即失之念佛的分別。
稱即有,忘失即無的念佛,是眾生執持自力的念佛,為不可靠的念佛,依之難成往生。
而念佛三昧者,全仗佛的願力,是佛願所策動的念佛,不關行者之意願,無所得失。
不會因為眾生心的荒廢,眾生心的怠惰,而失去念佛、佛念,因為是佛願力所成就。
如果是自力的念佛,當然是念時有念佛,不念就是不念,就沒有念佛這一件事。
有時會念佛,因為會念佛故,對往生的信生起了信心,但是一停頓,就不念佛了,
信心就沒有了,因為間斷了,對念佛人,這是一種挫折,也會使念佛人惶恐不安。
有念佛有信心,不念佛沒信心,而終究是念佛時少,不念佛時多,無法專心於念佛。
他力的念佛就不一樣了,因為是他力,是佛使行者念佛,所以這個念佛是自然的,
是法爾的,是由佛方所獲得的,不會念即有不念即無,是以無義為義的。
甚麼是自然,如《正像末和讚》中最後一章的,法爾自然章所說:
言「自然」者:「自」,指「如其所然」,非出自行者之計度,乃如其所是也。
「然」,指「所令然」,非來自行者之計度,乃如來誓願之所使然。
是一種非由行者自力之計度,如其所來而來,為阿彌陀佛誓願所成就者。
這種自然,由如來示願所成就,依誓願所令之然也,所以稱之為法爾,非人力所能計度。
當聽聞阿彌陀佛之令,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時,知往生之必然,佛必接引。
此佛必接引,非出自行者的計度,也絲毫無關行者之善惡,這就是所謂「自然」。
當聽聞阿彌陀佛的救度,行者「自然」接受,成就往生,而非是行者之自我心行。
所說「念佛三昧,亦復如是。」者,如前所說,極樂世界為無為者,猶似語念佛三昧。
引《法事讚》之文,主要是說,專修念佛之無為常住之義,以不同於聖道門之修法。
依他力而專修於念佛之行者,其所念之佛為無為常住,所入之果亦是無為,因無為故。
他力念佛行者,果為難思義往生,從果追因,果為無為之難思義往生,故之因亦無為。
所以說,要辯說念佛為是無為之義(因),所以先行斷定極樂世界是無為常住之淨土。
於斷定極樂世界(果)為無為常住之義,即所入之果無為,則能入之因念佛亦無為。
眾生之口業,有起聲稱名,有不起聲,起聲時為有念,不起之時為無念,此無常。
念時即有,不念時即無,若有若無,若存若亡,此是有為之念佛,有為則有生滅。
然念佛三昧則不如,不因為行者之起不起聲念佛,或心念佛否,因佛力故,無為也。
能修之機、念佛行者,其念佛容有存亡增微之別,但所修之法德者,為無為常住故。
因是無為常住故,不依眾生之念不念,而仍是相續不斷,此為念佛三昧之功。
此念佛行者,所以得此功,乃是他力弘願之妙趣,得佛願力之加持,攝取不捨故。
此念佛三昧,他力宏願之妙趣,其義甚要,行者當深深玩味,要當領解此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