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若金剛等同圓鏡,悕求佛地,即弘益自他。
此明大乘菩薩心行。
大菩提心堅固,故譬云若金剛。
我法二空智慧明淨,故譬之云等同圓鏡。
自悕求佛果教眾生悕求,故云求佛地即弘益自他。
(大乘菩薩,乘是車乘,車子小的只能自己乘載,或是只能多載一人。
這樣的車乘就太小,只可自利,無法利他,不如大的巴士或是大船,
一次可可乘載幾十人、幾百人,甚至幾千人,這樣的利益就大很多。
佛道,覺悟之道也是如此,自己悟了就自己出三界,或是隨緣帶著一兩位。
這樣的利益就太小了,但並表示他們的成就小,只是他們不耐煩救度他人。
這眾生多如塵沙,每一眾生的心,他們的行為業報各有不同,要度他們要先了解。
小車子叫小乘,就無法一次在很多人,或是只能自己一人,無法再載他人。
這種小乘是指聲聞乘和緣覺乘,聲聞是有佛出世時,聞佛說法而證悟的聖人。
緣覺乘是在沒有佛的時代,於十二因緣有所悟入,由無明乃至老死間悟入。
小乘行人並非不想度生,指適度生要有度生的法,要先了解眾生心行。
眾生如塵沙,惑就有如塵沙,菩薩要學如塵沙多的惑,要破塵沙惑才能了知。
小乘因為不耐煩於那麼多的惑,無法完成普度眾生,所以取滅度。
菩薩就不一樣,菩薩成就佛道,是為了要度眾生,不度眾生,就沒有成佛之用。
菩薩要成佛,就是要救度一切的眾生,故稱菩薩乘為大乘,度眾多故。
金剛,無堅不摧,而不為眾堅所催,故稱為金剛。
菩薩發大菩提心,其心要如金剛,無堅不摧,不為眾堅難所摧。
這金剛心,《正信念佛偈》讚善導和尚說:
『善導獨明佛正意,矜哀定散與逆惡。光明名號顯因緣,開入本願大智海。
行者正受金剛心,慶喜一念相應後。與韋提等獲三忍,即證法性之常樂。』
我們眾生也能如大菩薩一樣得金剛心,這是善導大師所獨明的。
阿彌陀佛哀愍一切眾生,有行人依定善觀佛想往生,有依散善修福願往生。
還有惡逆的眾生,為諸惡所纏,為諸惡業所苦,有的不知出離,有的出離無門。
佛知道此等眾生,縱使用盡其才能,也是無法成就往生,因為與佛願力不相符。
故以光明攝受眾生,以名號開顯往生之因緣,開示讓眾生悟入佛的本願。
佛以名號度眾生,名號即具信心,聞名號就應知誓願救渡我們的法藏菩薩已成佛。
法藏菩薩發願就度眾生,願願都稱願不成就誓不成佛,今已成佛,號阿彌陀佛。
眾生聞佛名,當知誓願已成就,我等往生之處以成就,應欣樂起往生想。
這慶喜我往生已成就,欣樂欲往生之同時,佛已將其為我們成就的金剛信心賜我們。
當知,佛預知我們無法成就佛的金剛心,所以早已為我們成就此金剛信心。
我們心生欲往生,欣慕極樂淨土之同時,佛已將此金剛信心賜與我等,
此是值得大慶喜的事,因為不只釋尊在世時的韋提希夫人獲三忍,我等亦如是。
我們起欲往生心之同時,我們即得往生,並於無上菩提道得不退轉。
這不退轉,是正示著成佛在即,永離三途、六道輪迴之苦,何等的珍貴。
這金剛信心是阿彌陀佛因地時,法藏菩薩以五劫時間思惟,以兆載永劫的時間,
為了度脫眾生之苦,欲拯群萌,為眾生修持成就的金剛信心。
我們聽聞佛名,應起已往生心想,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極樂淨土已成。
放下一切善惡之念,全依阿彌陀佛,我們往生已成就,就是這樣的信。
我法二空,無我也無我所修之法,故去我執,也不起法執,我法二空。
不起我執因為全依仗阿彌陀佛,故無我,因全依佛之願力,故定散二法去。
以佛之智慧成我之法身,並非我能,全依佛願所成就,當知。
金剛心等同圓鏡,圓鏡是指佛所證的大圓鏡智,金剛信心是佛成就的,
大圓鏡智是佛所證的智慧,金剛信心全是佛的智慧,故等同大圓鏡智。
善導大師說:自信教人信,難中轉更難,大悲傳普化,真成報佛恩。
是這句『自悕求佛果教眾生悕求』的真實寫照,成佛難,能教眾生成佛更難。
信佛願則即往生,信者希有,並非佛不願攝受,而是眾生障重,信不及。
自己信都很難,信了又能在勸他人信,這是難上加難,萬中難得一人。
但是,想想,以蒙佛的救度,往生以成就,剩下的時間又將如何?
己事已辦,應無所掛心,只念佛恩,當思求報佛恩。
應知,當下就死,就回西方極樂世界,應將此消息普傳世人。
孔子說:朝聞道夕死可也。以往生,不報佛恩不可,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