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是名境界住。

境界住義,通事及理。

今就事境界中,別取在家境界,在家所住城邑聚落,

與出家人所依止處處界隔別,故名境界。(亦名為境界住。)

如來隨緣,來暫住之,故名境界住,經說是在也。

(在家人因為有家庭,必須要有收入有所得,要有工作事業。

有了家庭,有妻子有兒女,這樣就成為一個家庭,家庭的成員有他的事業等,

為了方便,每個家庭就會選擇居住在一起,以便互相照應,也好互通有無。

家庭與家庭等聚集在一起成為聚落,眾多的聚落在一起就會形成城邑。

出家人,以家庭為枷鎖,因為有了家庭,就會有七情六慾等煩惱枷鎖。

為了脫離這枷鎖,必須出離這個家,最主要的是遠離這情慾等六塵之擾。

出家就是要出離,離這六塵的騷擾,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

『佛言,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,名為沙門。』

狹義上的出家,就是出離家庭,就是經上說的第一句,辭親出家。

但是最重要的是後兩句,這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,這才是出家的真義。

所以廣義上的出家,有四義:

一、出世俗的家,入真諦家。就是說出世間的家,而入於真空之家,故必須辭親,

     辭親,要得親人的許可才算出家。

二、出五蘊的家,入法身家。我們身為人,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束縛,

     無法得見自己本有的法身,色蘊就是我們的身體、色身,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,

     其中識蘊最難出離,亦最難了知,此乃因識即是心,世人所指的心,乃肉團心,

     仍屬五蘊中之色蘊的一部份,是有第六識主分別,第七末那識主執著,

     及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主藏識。必纖纖能是這本心,而後能出這五蘊的家。

     入於法身之家。

三、出煩惱家、入智慧家。煩惱使人昏亂,令人生惱,最為障道。又見思二惑,

     由迷理而起謂之見或,由迷境而起者,謂之思惑。此皆是甚微細,若能滅此,

     自得菩提,如經言,達本。

四、出生死家,入無生家。生死,即是生滅無常,身則有生老病死,心有生住異滅,

     此皆生死也,人生苦痛,於此最甚,故須超出,出三界而入淨土,方能無生,

     所說的無生,即是不生不滅之境,十方世界皆有淨土,一一皆是無生,

     此本皆可求生,但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眾生可仗佛力得往生。

蓮池法師於《竹窗隨筆》有偈講人生及出家說:

『在家在家,出家在家,在家出家,出家出家。』

識心達本,識就是認識,動詞,心有大小乘之分,小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為心。

義為攀緣諸境,思慮分別。大乘於六識外,加第七末那識、第八阿賴耶識,

以第八識為心,或者更加上菴摩羅識第九識,以之為心,皆含有集起二義,

即謂積集,能將善惡習氣蘊藏於內,有如倉庫。起謂發起,能將善惡行為,

表現於外,如種子。達謂洞達,本謂根本。即心知根本。小乘以貪瞋癡三毒,

即三善根為本。大乘以真如實相為本。若能了知心性無實,即悟依他如幻。

無為法,對有為法而言。法爾如此,無所作為,亙古今而常不變易者,曰無為。

大乘名為圓成實性,或謂法性、真如,不一不異。小乘以偏真涅槃,謂之無為。

有擇滅、非擇滅、虛空三種。大乘於此三種外又加三種,不動無為、受想滅無為、

真如無為等三種,共六種。

沙門,梵文具稱室囉末孥,有四義:

一勤行,謂精勤行持也。

二功勞,修道有功故。

三息心,謂休息妄想之心。

四勤息,謂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

是印度出家學道者之總稱,佛弟子則四姓同歸於釋,故號但釋或釋子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說有四種沙門:

『一勝道沙門,謂解行俱勝,道高如聖也。

   二說道沙門,謂明了經教,而能說法度人者。

   三活道沙門,謂以佛道為生活,如現今的經懺師等是。

   四汙道沙門,即破戒犯戒知出家眾。』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