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五者「住王舍城」等者,處成就也。

觀、小二經云「在」,今經曰「住」。

《觀經台疏》云:暫時曰「在」,久停名「住」。此一往耳,在住無異。

《序分義》初牒云「從一時佛在下」,後牒云「從在王舍城下,明遊化之處。」,

初屬能住,後屬所住,能所並取耳。

今按:於處中「在」皆第七囀聲分境依,但是依轉聲譯出住在中之字,

非梵本別有「住」、「在」梵語,但於城山中佛與大眾遊於此說法之義也。

然有引《大日經疏》三「僧坊梵音毗訶羅,譯為住處者,」未可也。

故能所並通,今所言「住」者,遊化居止之義。

《玄贊》一(四十四)云:遊化居止名之為住,住者居止遊化安處之義也,

居止在山遊化在城中,佛依此中遊化安處。古人因此解聖天梵佛等住,住名雖同,

義意全別,語深義幽之處曾不屬心,名同理別之文虛張援據此為未可也。(文)

宗家分境界、依止二住者,(良賁《疏》引,真諦全同)其義相似矣。

《大論》第三(初)云云:何名住?

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「住」王舍城;又以怖魔軍眾,自令弟子歡喜,

入種種諸禪定,故在是中住;復次三種住:天住(六欲)、梵住(梵天乃至無想)、

聖住(佛、辟支、羅漢),是三住中,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「住」王舍城;

復次佈施、持戒、善心名天住,慈、悲、喜、捨名梵住,三三昧名聖住,

佛於聖住法中住;

復次四種住:天住、梵住、聖住三住如前說,佛住者,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,

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一切智等種種諸慧,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,

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,佛於中住。(已上)

此四復次中,初是外住,後三是內住,三中初二通人天三乘,後中佛住為最,

佛內住於佛住,故外住王舍城。

今約宗義,佛住之名通而義別,謂今佛內住無量壽別德故外住王舍城,行如來德,

所謂「住大寂定行如來德」也,下經說五德相是也。

「王舍城」者,吳譯云「羅閱祗」,《應音》三(十右):按《阿闍世王經》

云『羅閱祇』,晉言王舍城是應訛也,正言『羅閱揭黎醯』,『羅閱』義是料理,

以王代之,謂能料理人民也,『揭黎醯』此云舍中,總名『王舍城』,

摩伽陀國中城也。(文)

《西域記》云:言曷羅闍姞利呬城,唐云王舍,梵語雜名「羅惹訖哩(二合)呬」,

云王舍,「曷羅」是囉字卷舌聲,「囉闍」又羅惹,同此云王,

「姞利呬」亦訖哩呬,同舍義。《應音》:揭黎醯云舍中是也。

醯…呬…同第七囀聲,故云中。中與處同所遊之境,故含城義,

非別有城梵語(伽羅雲城)而爾,是囀聲之法,故譯者加「城」言。

天台云:王舍城者,天竺稱羅閱祗伽羅,羅閱祗此云王舍,伽羅此云城。」(文)

問:所言王舍城者,為是上第城(舊城),為是寒林城(新城)?

答:古來二說,一云上第地也。《法華論》云:如王舍城,勝餘一切城舍,

故顯此法門最勝義。故《祥疏》云:云何勝一切城?《別傳》云:

五天竺同十六大國,五百中國,十千小國,有六大城,而王舍城最大。

寒林是不祥地,何言勝餘最大乎?況寒林城,未生怨王治國已後所築故,

爾前所說經所舉王舍城者,即是上第城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