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十八段

『成佛有大小,依所捐佛寺財物大小而定,虛妄之言也。

 佛無大小可定,安養淨土教主,有身量大小云者,就方便法身而言也。

 法性開悟,無長短方圓,離青黃赤白之色,何可丈量大小。

 念佛見化佛,大念見大佛,小念見小佛。

 前理或許由此衍生,或言檀波羅蜜布施之行也。

 佛前師宿,供施寶物雖多,如無信心,全無意義。

 無一紙半錢捐獻佛寺,全心信仰他力,信心既深,即合佛之本意矣。

 蓋因世間欲心,假藉佛事,恫嚇同朋之詞也。』

出家人,既然已經出家,就應該放下一切,所說的放下一切,應該包括身命。

為了了脫生死,所以要出家,出這個家的枷鎖,要去解無為法。

要識心達本,要識自本心,達自本性,這樣才算出家,要為法忘軀。

佛寺能不能維持,那是佛的事情,我還不是佛,不應該管佛的事情。

莊子逍遙遊說:

「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」

廚師不做菜,那是廚師的事情,我不做廚師,不能越樽俎代庖師。

我只要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即可,出家人要以了生死為自己的本份事。

佛有三身,法、報、化,法身無相,法身遍一切處,報身是佛自受用身。

化身,是佛為度化眾生隨機應化的,前兩身沒有大小之分,後只是應緣也無大小。

這種為了要信眾捐獻造出來的謊言,實在不可取,信眾更應具智慧排斥他們。

信心未決定之前依止善知識,只因善知識能解釋佛願之大意,開導行者具信心。

如無此等之能力者,不應稱為善知識,應尋覓或者依佛經,再讀佛經。

各人的後生一大事,要各自負責,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,別人代你吃你不會飽。

也沒有說捐大錢能成就大佛,捐小前成就的佛就比較小這回事。

這是邪見,不能見佛,何況成就大小佛,《金剛經》的話:

『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 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』

《金剛經》全名叫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
金剛是堅固能斷一切物,不為一切物所斷,表此經的智慧明利,能斷一切邪見。

般若,翻成和語教智慧,但是不是我們所說的聰明智慧,是大智慧。

此大智慧如金剛般,能斷一切邪知邪見,並能引導眾生出離此生死案到解脫彼案。

所講的不能見如來,不是見那形象、形體的一尊佛,是見佛的法性,成就佛道。

所以玄奘法師翻的稱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更詳細的說:

『諸以色觀我,以音聲尋我, 彼生履邪斷,不能當見我。

 應觀佛法性,即導師法身; 法性非所識,故彼不能了。』

以一切的有為法,不能見性,故如來說不能得見如來。

應以無為法,諸法實相,才能得入佛之法性身,真如實相。

其實供養諸佛是每一位菩薩修行所必須要做的功課,但供養要如法。

《華嚴經》普賢行願品之廣修供養說:

『善男子,諸供養中法供養最,所謂如說修行供養。云云。』

《華嚴經》的話,普賢菩薩要各大菩薩這樣修行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

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眾菩薩:『皆遵普賢大士之德。』

普賢菩薩說:諸供養中法供養最。

什麼是法供養:如說修行是法供養。

佛教我們聽話,依佛的願力,乘佛的願力往生極樂。

我們聽佛的話,就信入阿彌陀佛的大願力,乘佛本願,就是法供養。

因為如說修行,尊照佛的指示,依佛所教導,乘佛本願,往生極樂故。

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(漢譯無量壽經)說:

『曼佛世時,其有信受佛經語深,奉行道德,皆是我弟子。』

《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(吳譯無量壽經)說:

『曼佛世時,其有信受佛經語深,奉行道德,皆是我小弟也。』

這話和行願品的廣修供養,同樣味道,佛經語深,不懂沒關係,只要奉行道德。

奉勸行者,捐棄自力心行,歸入他力之佛的大願力,往生必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