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序
『前列各項,皆因信心相異所致,據親鸞聖人云:
法然上人在世之時,弟子頗多,其中信心與聖人相同者且甚少,
聖人、同朋之間,有所爭論。
某日聖人云:「善信信心與上人信心一也。」
勢觀房、念佛房等同朋,不以為然,詰問道:
「上人信心豈可一於善信信心?」
聖人答曰:
「上人智慧,才氣高超,善信與比固為狂妄,唯往生信心,全不相異,唯一也。」
同朋責曰:「豈有此理」。
爭議未果,乃請示上人稟以詳情,裁定誰是誰非。
法然上人曰:「源空信心,如來所賜,善信信心亦如來所賜,故是一也。
別具信心之人,將往之淨土,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。」』
法然上人這一段話,正是無上般若,出世的波羅蜜,應牢記不忘。
「源空信心,如來所賜,善信信心亦如來所賜,故是一也。
別具信心之人,將往之淨土,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。」
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,必須具足往生的信心。
法然上人說:往生極樂世界所具的信心,必須是佛所賜的信心。
別具其他信心之人,無法往生極樂世界,因為與佛願相違故,信不具足故。
淨土法門為他力之法門,既然是他力,在機方就應該全信救度的佛力。
禪宗大德說:取,取到極,捨,捨到極,及不取不捨同。
不管是取自力或是他力,都應該取到極致,捨也是如此,這才是修行。
禪宗說:手握金剛王寶劍,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。
這是完全取自力,所以佛、魔來都應捨,故斬。
但是手上還是有一物,這金剛王寶劍也是他力,故應捨。
所以最後要劍自斷劍,這金剛王寶劍是無其他物能斷,故只能自已斷自己。
這樣才成就,完全的自力,不著一物,才能完全是自力,所謂的靈光獨耀。
他力行者也是要如此,全依他力,在往生事上,全無一些點自己的做作。
全憑佛願之運作,佛遣往則往,佛遣住則住,沒有任何的自己應如何。
他力行者就應該如此,沒有,不應該有,一切都是佛之所賜。
如果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處的道理,深入理解其中的含意。
我相信沒有人敢說是我在修行,是我自己的能力,難道你的身心沒有佛的法身?
如果是,那你的認為是佛的法身功德不圓滿,所以在你這裡缺了一角?
沒有完全的自力,只有完全的他力,是佛在運作,我們能做的只是順佛意。
如果深入佛心,如禪宗說的開悟之人,應該了解一切都是佛力所成就。
除了佛力外,沒有任何的運作,沒有任何的運作是我們真正能作用的。
禪宗說悟後再修,又說開悟後不念佛求往生,保準你老兄欠再悟。
一切以佛之願力為依歸,除了佛力外無他力,開悟後的祖師大德就是這樣行。
我們是後進,眼也沒開,智慧未明,所以只能以前人的行履為依歸。
法然上人不止修持深入,見也圓,為了後世行者,處處立典範,以下是其臨終時:
「法然上人著慈覺大師之九條袈裟,頭北面西而臥。
門弟等云:迄至現在,皆端坐念佛;至命終時,云何平臥?
上人微笑曰:我今欲述其故,汝等善問。
我身宿娑婆者,為開淨土之徑路;我神歸極樂者,為示往生之軌心。
我若端坐,人定學之;若然,則病身起居不易,恐失正念;
以此義故,我今平臥,非不能端坐。
本師釋尊既已頭北面西而唱滅,是亦為眾生也,我何可勝於釋尊乎?」
淨土宗,自東晉慧遠大師起就有往生極樂之觀念,但沒有立宗,由他宗祖師弘傳。
法然上人是第一位直接立淨土宗之祖師,故在當時為各現有之各宗所大力功擊。
自從九歲受父命出家求解脫出離之法後,一直精進修持,為當代之學者所讚嘆。
連臨命終時,都要以平實的方式,以為後世人簡單易行往生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