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當在往生事業上用心,假如你仍然無法信心決定,一定要專注於獲信之上。
人生上,如果沒有必要,也可以不用太執迷於權勢等之上,只要不影響生活應當即可。
在沒有獲信之前,人生的一切就像是在耗損,時時在消業造業上,一可都不能停,
也不可能停,一日一日時光耗盡,就是下一生,下一生將如何?未知!
釋尊在《法句譬喻經》上有一段偈是這麼說的:
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
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𢄋䨍水
這段是因為釋尊看到一牧人趕了一群肥牛,看著牛群快樂的樣子,作了這一段偈。
尊者阿難問佛,何故如此說,世尊告說,這群牛是屠夫雇人看管的,每天需要幾頭牛殺,
會從這群牛中挑,所以牛群日漸減少,牛隻快快樂樂的,但是不知道,屠刀在後將至矣!
人將老死,有如被趕著的將要屠殺的牛隻,在世之時,辛苦的積蓄錢財,日夜不休止。
但是無常的刀就伴在身邊,時時刻刻會來挑選,這壽命的消盡,就如晨露般不可長久。
所以蓮如聖人勸大家,要獲信,應感到榮幸慶喜,能蒙佛恩的救度,就在一念之間。
應當要因一念信憑阿彌陀佛而感到慶喜,若是因此而生活困頓,也可以釋懷而念佛恩。
眾生若無佛的願力,要得出離是很難的,就如有一佛帶眾弟子到野外,看到了一窩螞蟻,
釋尊看了笑一笑,尊者阿難問其原因,釋尊回說,這窩螞蟻一直是螞蟻已經很長時間了。
他們一直輪迴出生為螞蟻,經過了幾尊佛出世入滅,還是螞蟻身,無法脫離。
眾生就是這般,因業力故執著,因執著故為業所纏,出離無期,實在可憐。
《法句譬喻經》講了一則寺謂比丘的因緣,經說:
昔佛在舍衛精舍,時有四新學比丘,相將至奈樹下坐禪行道。奈華榮茂色好且香,
因相謂曰:世間萬物何者可愛以快人情。一人言,仲春之月日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。
一人言,宗親吉會觴酌交錯,音樂歌舞此最為樂。一人言,多積財寶所欲即得,
車馬服飾與眾有異,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為樂。一人言,妻妾端正綵服鮮明,
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。
四位新出家的比丘,雖然身已經出家,但是心念凡塵,想著世間的一切親情慾望。
幸好是在佛出世之時,釋尊觀機竇教,知道四比丘因緣成熟,所以把他們叫到身邊,
告訴他們往昔之因緣,此四比丘往昔與世尊之前身共為鄰國,各為國王共為親友。
而此四比丘,於往昔之時,所想的事情,與今日雖身出家,但是皆沒有任何的改變。
幸蒙釋尊度脫,才能幡然醒悟往昔之非,而得以於佛前開悟,滅先前之妄意成阿羅漢。
並不是所有的眾生都那麼有福報,能過得遇佛世,能值佛兒聞佛法而得開悟成道。
就如同佛所說的那窩螞蟻,雖然數尊佛出世而又入滅,他們仍然執著於螞蟻之身。
釋尊對於它們也只能一笑,又有何奈,佛度有緣人,佛是度盡與佛有緣的眾生而入滅度。
那窩螞蟻過去佛認得,但是與過去佛無緣,沒有得度,釋尊認得,但也沒有度,無緣。
講那窩螞蟻,其實我們也是,我們也和那窩螞蟻一樣,沒有為釋尊所度,應知還是無緣。
釋尊為了救度我們,雖然說我們與釋尊無緣,還是介紹我們,能救度我們的方法—淨土。
與其說是釋尊教導,真正的說法,是阿彌陀佛親臨教導,要我們依其所發願力往生。
所以無論今生如何,縱使三餐不繼,能夠憑信一句佛名,往生淨土,當感到慶幸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