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如上人對兼緣(蓮悟,1468-1543,蓮如上人的第16子)說:
「就算你窮到只能穿樹皮,也不要感到悲哀。你應該因一念信憑阿彌陀佛而感到慶喜。」
人生看似漫長,但是不過百歲,一晃眼就是一生過去,由青澀年華到老態龍鍾飛逝而過。
不要看地球的過去,就看我們人類的歷史,短短(和地球比)的幾千年比人壽命長很多。
人命不過就是一百年,和人類的歷史比,已經是很短少了,如果用來比較地球的歷史,
那更是微不足道,一百年跟幾十億年,沒辦法做比較,更何況這宇宙的歷史,更長遠。
有多長遠,佛說世界,說成住壞空,世界的形成,成了以後就可以住,住久了就壞,
壞了就滅空,每一個過程為一中劫,是二十小劫,就是說成住壞空各一中劫,為一大劫。
世界形成,經二十劫可以住,住了二十劫就大約壞了,壞了二十劫空,空二十劫再成。
其中講到了小劫,小劫的時間多長,人壽八萬四千歲,每百年減一歲,到人壽十歲止,
這段時間為減劫,再每百年曾一歲,一直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增劫,一曾一減為一小劫。
講這麼多,是要告訴說,人生這一百年,和我們無盡的過去,和無盡的未來不能比。
無盡的過去已經不能追,但是無盡的未來,每一個人都得過,問題是要如何過!
很多的慈善家,勸大家修善,幫助有困難的人,造福這社會,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就竟嗎?
我們有無始的過去,在那無始的過去,我們不知道造了多少的善,有多少的惡業發生。
這些的善惡之業,都會時時刻刻跟隨著我們,影響著我們的生活,影響著我們的日常。
我們的人生,我們的人際關係,都是因為無始的業緣,這些業緣的因緣成熟,
影響左右著我們,讓我們為善,令你造惡,你將會無奈的去完成業報所成就的一切。
並不是宗教家、慈善家,教導人修善止惡,就每一個人欣然接受,大家都止惡修善。
不是這樣的,在那當下,你的善因緣、善業報成熟,你就可以聽得進去,也可以去為善。
假如在那當下,你的惡因緣、惡業報現前,可能你不但聽不進去,還會產生反感造惡業。
還有修善跟惡業,這兩者不會相抵的,你修你的善,你得到你修善的善果,都是你得。
你造了惡,惡果報現前,你的惡業緣現前,要想你討報,不會因為你修了善不來討了。
縱使一時不來討,或是被阻擋住,你這個惡業仍然在,沒有還,人家還沒要到、討到。
有個比喻,有一個人欠了他人的債,說是某甲,但是某甲的日子也過得不太好,
要某人還錢,要用那些錢救命,因為鬧飢荒,他也答應了還錢,以便救他們全家。
但是一想,某甲太可憐了,應當幫他修些福,所以就把錢用他的名義拿去救濟災民。
某甲因為沒有錢,結果是妻兒餓死,他也因此懷恨而亡,他沒有錢養他當下的命。
這個某人所修的善,是積善還是造惡,很清楚,不應該是這樣做的,放下自力。
記得以前有一位老太太,他很有心,也很會幫助人,也很想要幫助人,還常幫人助念。
有一天他告訴我,他可以領救濟金,在用救濟金的錢去捐獻,用來作好事,這樣很好。
這一說,把我愣在當下,不知道要怎樣回答她,又怎麼有這麼一個歪理,可憐阿!
拿政府的救濟金去助人,政府的救濟金是眾人納的稅金,是眾人的錢,不應該拿是欠債。
這些事情,表面上是好像為善,其實還是在業緣裡掙扎,太可怕了,不應當如此的想法。
應當是要心向佛,以佛的願力為依歸,今生的一切,不要太在意,一切都應隨緣。
心向佛,念著佛的願力,當然如果有機緣為善事,還是可以做一做,所謂隨緣納些些。
在佛願的當下,一切都是其次的,可有可無,但是就是不可以放下、放棄佛願力。
其實佛的願力,也不是你想要放棄就能夠放棄的,這一點請你放心,信佛的不棄。
在這個原則下,縱使你窮得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,只能拿身邊能夠有的東西遮身,
那又如何,今生(其實是短暫的)過後,回歸極樂,將永無輪迴之煩惱,度生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