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向蓮如上人說:「我已經信心一念決定,可是卻常常看輕善知識的話。」
蓮如上人告誡他說:「獲信的人,應該要有恭敬心出來。
不過雖說如此,但因為還是凡夫,會輕忽善知識的話。
遇到這種情況,要慚愧自己怎麼這樣忘恩負義。」
「信心」的獲得,和看人、識人的眼睛是不同的,獲信是佛願力,識人的眼是有些自力。
獲信後,我們知道,獲信之當下,說「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是不退轉之位。
何以如此,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,使阿彌陀佛的照護,經上說:
「光明徧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」是因為佛光明攝取不捨故,因此得不退轉。
當此之時,念佛行者本人、本身,還是凡夫人,身心俱是,想法及能力都是凡夫。
如《楞伽經》所說,一切菩薩、阿羅漢和天人,有神通及辯才無礙,不是因為他們能,
那是因為佛的神力所賜,佛以灌頂力及加持力使之,若無佛力,一切菩薩等如同凡夫。
相同的,阿彌陀佛願力故,使念佛眾生為佛光明所攝,盡此一生,終將不再輪轉。
就是說,因佛願力故,佛的光明攝取故,為佛光明攝取的念佛眾生,將只有一條路。
念佛眾生不管今生如何,造業多少,若是一般眾生,或將生天,或是下地獄,
但是念佛眾生,念佛行者,終此一生後,決定往生極樂淨土,沒有其他的出處。
但是念佛行者,在此今生,還是凡夫,所以沒有因為佛攝取不捨故,有神通自在等。
所以行者心想,我以獲信,當是不凡之人,或許會有高人一等之心態,應當告誡自己。
念佛行者,當心生感恩,感念佛恩,也應感念眾人,更應對善知識心生恭敬才是。
或許會有不恭敬善知識的心,但應馬上懺悔,應生慚愧之心,因為這是忘恩負義的。
其實獲信,不是凡夫人開口閉口說著的,這是佛方的事,我們凡夫人只是受而信樂。
不是做那開口閉口都說「他力信心」,而卻賣力的去救佛的人,這是被他力的繩索束,
而這種束縛,是自己束縛自己,雖說是想他力,而用的全是自力,很是危險,不應如此。
當知,獲信者,凡夫人蒙佛的佛光攝受,此乃攝受不捨,是永世的,但是獲信只能一次。
當已蒙佛攝受,已成就信心,此信心乃是一得永得,沒有第二次的必要,應如此信。
所以當信知佛願的救度,應就此信入,往後的心,就是感佛恩的心,念佛名號因感恩故。
不作如此想,而賣力的去作其佛救度之想,乃是疑佛願力,也就是被他力的繩索所綁。
另一種人,當信佛,知道佛的願力救度時,就想自己已蒙佛的攝取不捨,當是十力不退,
當是如佛金色之身,已住不退轉故,因此得意洋洋,不可一世,此等皆是自力所遷。
自力心、自力行,如果是在聖道門,這是一定要的,不可以有任何的猶豫,想求他力。
如果自知自力無能,而要求他力、佛願力的救度,難就不應存有自力之心,因為不相應。
又如何達成,又如何放下自力,引用小林一茶的話,他回答:
別無嚕嗦小節,只有把那些自力他力的塵芥,乾脆灑入大海,隨波逐流而去。
至於後生一大事,只要把其身拋出於如來之前,對他說:
「地獄也好,極樂也好,您替我斟酌吧!」如此便可。
想說要他力,但是一心念著他力,殊不知,這個念還是自力,所以一茶同行說放下。
不管你認為要求的自力或是他力,就是放下,由阿彌陀佛來操作,一任由佛的運作即是。
所以說「地獄也好,極樂也好,您替我斟酌吧!」
到了地獄,與佛常在,就如同回歸極樂,還是聽任阿彌陀佛吧!佛會安排的。